喜物而不腻于物,忠情而不限于情.
--《周易注》
释义:我们应该热爱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但不要过分沉溺于物质享受;我们应该忠诚于自己的情感,但不要把情感局限在一个人身上.
小时候,父母老师总是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做人要专一.
于是,对于喜欢的东西总是会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得到.
以至于,从那时候起,觉得喜欢哪个东西就要想方设法的得到,只因自己喜欢.
甚至很迷恋这场因为喜欢而产生的争夺战.
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零食,父母处于对健康的考虑不给满足时,那时候对那个东西的喜欢值直接达到了顶峰.
于是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满足父母的一切要求,甚至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作业,或是不喜欢做的家务.
等到得到那个"喜欢"的事物后,那种喜悦早就融化在了追求它的过程中.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更奇怪的是,都说人喜欢的东西会一直喜欢,就如小时候喜欢吃番茄,于是三餐都离不开它.
即便是家人已经吃腻了的口味,依然在自己心里是最美味的佳肴.
就算换成了更营养丰富口感更好的蔬菜.
依然,无法撼动番茄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直到,长大后,番茄还是那个番茄,但是喜欢早已经从番茄变成了土豆.
这并不是因为不再喜欢番茄,而是因为喜欢的人更喜欢于土豆.
最后爱屋及乌也开始喜欢上了土豆.
甚至,为了迎合爱人的口味,可以做出不同的花样.
只为爱人能释放出对自己的爱.
毕竟,在从小就被灌输要有责任感的思想后,专一的自己第一次为了别人忽略了自己的喜好.
好像曾经爱吃番茄的男孩在多年后因为爱上了喜欢吃土豆的女孩后,能丢了那一份吃不到番茄会很难受的自己.
好在,自己丢弃的东西换来了自己更想得到的爱情.
在自己心里的理解是,为了更喜欢的东西丢弃曾经喜欢的东西,其实也不算喜新厌旧吧.
就这样番茄男孩也被同化成土豆男孩.
可惜的是,土豆女孩喜欢的东西总是千变万化,她甚至抱怨番茄男孩,死脑筋总是盯着一个东西吃到腻,这样无趣的人无法给她新鲜感.
在她看来,爱情不是一成不变的附和,而是随机应变的新鲜感.
于是,在番茄男孩刚适应完成为土豆男孩的时候,她却选择了离开.
这种打击下,让番茄男孩对番茄和土豆都产生了应激反应.
再也不去碰这两个曾经喜欢的东西.
人啊,都在说专一有多珍贵,但是当真的遇到了专一的人又觉得无趣乏味.
哪怕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再喜欢也会在更吸引自己的事物出现后,毅然决然丢弃曾经喜欢的东西.
其实,人喜好没有专一这么一说,大多时候,专一的喜欢只是自己的一种执念.
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执着的追求.
尤其是喜欢的事物没有得到的时候,那种喜欢是无法替代的,但是得到了以后,就不会存在喜欢到发疯的程度.
因为得到的过程才是升华喜欢的重点,而这个喜欢的终点止于得到.
其实,当我们喜欢一种东西的时候,不用沉溺于它,成了执念就是痛苦了.喜欢一个人,可以很钟爱但不要因为喜欢她/他而改变自己.
总而言之,用平常心对待一切,这样生活才会最心安.
所以,对于物质享受和感情体验,我们应该适度而不过度追求,并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