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寥寥数语,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其意思我们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但为何从知道到做到是如此之难?
从思维到体验的转变从脑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追求省力的,知道比做到省力多了。因此,大脑往往会用知道来麻痹自己,以为懂了就是万事大吉。
知道是思维,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不用一步一个脚印。而做到,却需要付出身体力行的努力,还不能快,这需要跳出人本能的舒适圈。
那么,如何驱使自己跳出本能的舒适圈,来寻求真正行动上的改变呢?我认为,遇到下面两种情况,有机会得到改变:
一、工作或生活中遭遇重大的挫折,痛点很深,不得不变。比如,在合作、友谊上出了大的问题,就有可能鼓足勇气,来反思自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养成内观的习惯,比如:每日冥想,写日记,可能会产生顿悟。
有时心里会问:孔子是圣人,因此做事那么恰如其分。而我们普通凡人,有必要做得那么好么?
答案是肯定的:有必要。我们做得好,不仅是利益别人,更主要的是利益自己,让自己精神得到滋养的同时,事业家庭生活会更加顺遂。
因为,将时间拉长了看,能成事一定是遵循“道”的。
就像股票投资一样,也需要遵循“价值投资”,那么就能经受得住短期的“小恩小惠”等干扰因素的考验。
因此,本期重修《论语》,一定得悟+行一起走,每日的学习列出三条行动计划。
今日学习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日的行动计划,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另外两句目前做得比较好了):
1、认真对待每一次与朋友的谈话,不回避矛盾(我以前是个烂好人,有矛盾时,我一般会岔开话题,或默不作声,其实这不利于双方的水平提高)。
2、一周主动约谈2~3位朋友,并且提前定好主题,不仅是表面的寒暄和热闹,还需要深入探讨。
3、主动帮助圈子里的人,与人产生链接。
另外,每日把学习的内容大声朗读十遍,相当于给自己“催眠”,种在潜意识里面。
这样日积月累,会从量变到质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