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工作的后期,虽然我觉得大家对我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当然这也只是我主观的感受),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的心态受到这种“追捧”的影响。我的理智能够觉察到这种“认可”存在的危险性,我也试图通过自己内心的调整来摆脱它。可是,人性的脆弱还是让我难以驯服,我能够明显感受到自己从迷茫到自信再到自负的变化,有点像易经里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的过程。
说的都是感受,举一个例子。在青浦三年多看的杂书寥寥数本,但是回宝山工作以后,我两个月读的书就有将近十本了。人在认清现实和自己后,才能真正认同自己的渺小,如果这种认同还是积极的,他才能回归持续的螺旋式成长,从而让自己更好地往前走。也就是说,如果我一直待在青浦那样的环境,我觉得我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学习状态,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再需要那些知识了,而这只是虚幻的自以为是。
人是很难主动让自己忧劳的,也不是谁想逸豫就能够逸豫的,这些都由不得自己。但是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当中,环境在变,人也在变。没有永恒的忧劳,也没有永恒的逸豫,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人只是在按照规律活着,并不能驾驭规律,这就是人性,与其他关系并不大。我只庆幸一点,再次被生活拉回正轨,至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不过是现实规律的一部分,无善无恶。如果自己够明智,凡是加诸己身的都是投资,会让我在未来能够更好的处理类似的事情,而不至于一触即溃。
借用反脆弱的理论,我觉得人在忧劳和逸豫之间来回切换是比较好的。因为人是复杂系统,反复的训练只会让人更柔韧。当遇到不可测的风险时,不至于一下子被毁灭,还能逐渐回归常态;而在面对下一次更大的危机时,还能有更大的能力与底气,
忧劳也好,逸豫也罢,不过是阴与阳的对立面,本是一体两面的统一体,没有必要二选其一,也不能够二选其一。忧劳是为了逸豫,逸豫又带来了忧劳,如是而已。重要的是在两者面前如何看待自己,调整自己,随机应变。一切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外,反求诸己才是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