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演讲口才
认识世界,你需要打破固有框架(转载)

认识世界,你需要打破固有框架(转载)

作者: 飞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3-08 07:30 被阅读10次

一开始想要先用故事的形式,带领读者们进入本文的主题:

小明想要邀老王,于是跑到对方的家敲几次的门。老王知道小明这几天都有来敲门,但是都当作没看到。某天小明突然被小白盘查,小白说:“你为何要骚扰老王呢?”小明觉得很无辜,他以为老王这几天都不在家。

自从被小白制止后,小明再也没有去敲老王的门。几天过后,四周的邻居都说小明是骚扰老王的恐怖份子。尽管小明起初动机并不是骚扰,他却必须接受被人贴标签的恶名。这时候的老王呢?他在邻居面前扮演无辜的被骚扰者。实际上,老王却暗自地窃笑小明的声誉扫地。

社会普遍是善良的,老王的做法是非常特殊的个案。相信大家都会认为,大部分的情况是确实有人被骚扰,即是说有所谓的被害者。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有人以为自己是被害者,实际上却伤害了这个动机原本很单纯的小明?

情商高一定理智吗?

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成为恐怖情人或恐怖追求者的都是情商低的人。这是因为我们会认为,情商高的人不会做出一般人认为是反常的举动。关于这件事,笔者会从三种情况作分析:

(1) 真的是恐怖情人或恐怖追求者:

通常这类人非常地执着、个性冲动、占有欲很强,也是通常造成社会悲剧的加害者。这类人基本上会被标签为情商很低,因为他们没办法节制自己的行为。换句话说,他们可能是一群除非达到目的,否则绝对不会罢休的一群人。关于这种特质的人,本文没办法处理,也不知道该如何分析,故非笔者欲讨论的对象。

(2) 情商高却变成恐怖情人或恐怖追求者:

我们都知道情商高的人,非常具有同理心且能尊重他人。但是这群人真的不会成为恐怖的人吗?笔者认为,面对孤立或极端的环境,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恐怖情人。这就像是处在战争环境下的士兵,随时都有可能丧失理性的一面。

那么什么是孤立的环境呢?例如,校园霸凌或职场霸凌。情商很高的人或许是后天训练,也有可能是天生的特质,但是这不代表压抑或容忍的性格能够无极限。我们常说,平常不生气的人,生起气来非常地恐怖。但是我们会说平常不生气的人,TA的本质是情商低吗?

理论上,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拥有情绪。只有理性而没有情绪,实际上更贴近于非理性的理性。因此、如果是情商高的人变成恐怖的人,我们或许该思考的是什么样的环境或境遇,导致这样的人也变成这种人。

(3) 被误会为恐怖情人或恐怖追求者的人:

这边设一个思想实验,对于情商高者的定义为:具有行为的底线跟道德良知,几次失败会知难而退,或者主动放弃对方已经放弃的沟通。假设情商高的人,主动去澄清误会,但是对方不曾仔细看待这件事。

可能情商高的人做了这个动作三次,因为对方三次都不理会TA。由于对方未曾试图理解高情商的人做这个行为的原因,反而过度反应且渲染对方是个恐怖情人或恐怖追求者。

这个时候,问题可能不在于高情商的人为何会有那些行为。或者我们可以说,按照人性的常理,当我们被人忽视的时候,到底朝对方发出信息(行为)几次才算合乎常理?更进一步,为何常理的行为会被标签为恐怖情人或恐怖追求者?

这时会发现,自此我们都是在试图定义什么行为是恐怖情人,或者如何判断一个人是恐怖情人。但是上述的情况,难道不是视而不见的那个人,在不愿意理解对方的情况下,断言想要沟通的人是做出恐怖的行为?

这里又会牵涉到容忍跟同理的最大差别:容忍是压抑自己的想法,却没有试图理解对方的节制暴力。同理则是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且试图理解对方的想法。前者往往会扩大误会,因为误会从来没有被理性地厘清过。

标签之前的后设问题

当我们总结上述的三个情境,相较于探讨如何定义已经发生的行为,或者赋予一个结果特定的标签(专有名词),有没有可能做到更进一步地提前预防(避免)?或者是察觉到异样时,有没有可能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这时候的问题探讨,就不限于被认定为恐怖者的那个人,同时也包含TA身边的所有人。这边笔者想说的是在“恐怖行为”发生前,也就是有许多征兆性结果(后果)前,更后设的问题。

第一个后设的问题是,为何事情发生后对“特定行为”的描述或定义,可以作为理解一个人内在心理活动的判准?这个断言的过程可能有个鸿沟(gap)。这似乎把身心二元论的问题(心里的想法能被外在行为诠释吗?),以及TA心问题(=你不是对方又怎么能定义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的层面忽略了。

第二个后设的问题是,心理学确实从结果论,进行了许多归纳式的标签(专有名词化特定的行为),并且透过量化来找出分析上的一致性与可靠性。相较于严谨的自然科学,诉求的是(1)可观察、(2)可验证、(3)可重复操作。

心理学往往是将观察的结果作为前提,去操作量化的结果。因此,虽然就研究层面是具有观察跟验证,却往往无法由另一个研究团队重复操作出相同的结果。因此、心理学看起来很科学,但是相较于自然科学,人的复杂情感真的能用社会科学的方式处理吗?

或许有人会觉得上述的两个问题很无聊或没有意义。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普遍的民众除了通过电视或网络等媒体来了解事情,更重要的是大部份的人都很信赖科学方法,科学已经是多数人看世界的方式。

这个时候,如果不严谨的科学也打着科学的名号时,难道不会造成许多认知上的误会吗?这边并不是说社会科学不好,但是相较于自然科学是好几百年才来一次典范转移,社会科学标签的速度很快,更正的频率也很快、也容易让民众似懂非懂。

从整体看个体的问题

有别于心理学或社会学从整体层面来评估个体对象。解释学(又称诠释学),在处理这类“恐怖情人”问题的过程,不会只是标签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而是试图理解对方可能是什么样的人。

用比较文学的口语就是“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影子理解他人”,比较行为学或相对科学的口语就是“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经验(无论是理论知识或实践知识)来理解他人,没办法真的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读者认同前面的说法或许该思考一件事,为何我们愿意相信透过专有名词包装的解释?

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也要留意网络上的知识普及推广文。有没有可能因为知识传递的方式太快、太简易,以至于接收者理解得不够精确而产生提前的过度反应?像是恐怖情人或恐怖追求者的问题,由于读者不见得会进一步找提供信息的专家谈论,可能就会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待实验结果所欲传达的标准。

好比近年的同性恋问题,或者是近几年发生的“扶老人被讹”。由于媒体评估和渲染的一直是加害者层面的分析(却很少从社会层面、被害者层面、或者其他层面做多元性的分析),结果就是社会环境确实出现了变化。像是现在许多人都不敢搀扶老人,或者看到特定言论或有人倒地,就先预设对方可能是想讹诈自己。

小结

笔者认为,相较于用自己固有的框架(认识世界的方式)来分类身旁的对象,或许试图走进对方的世界,试图理解对方的框架,这才是面对已经发生的社会事件后,更实质的反思也是更有效避免社会事件的方法。

换句话说,当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时,我们或许会认为自己看待周遭事物是理性客观,因为跟观察的对象是有距离。但是真正的科学家并不仅仅是理性客观,如果没有主观对身旁的事物感到有兴趣,那又怎么会想要去研究它呢?想要研究什么、想要关心什么、想要理解什么,距离近一点才能更接近事实。

相关文章

  • 认识世界,你需要打破固有框架(转载)

    一开始想要先用故事的形式,带领读者们进入本文的主题: 小明想要邀老王,于是跑到对方的家敲几次的门。老王知道小明这几...

  • 生活不妨随性一点

    生活不妨随性一点 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框框架架,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不是在固定的框架之内,你需要不断的打破自己固有的框...

  • 商day57-11.2冰箱和空调可以合二为一吗 -除法策略

    “了解单个创新方法还不够,你需要回到第一性原理,理解如何用套路打破固有思维框架 ,才能从方法论的表面下沉到底层逻辑...

  • 修正头脑中的地图

    别人没你想的那么脆弱。不需要你委屈自己,小心翼翼地维护。 你需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修改你头脑中关于这个世界的固有地图。

  • 人生 需要破冰

    打破思维,打破你固有的格子,放开自己原有的思想,打开你的心门,拥抱整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

  • 我不得不说的今天这一张章内容!你一定要看!

    读到了书的2/3了 还是在让我不断的打破自己,认识自己 打破对别人的固有认知 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是付出与...

  • 打破固有思维

    【 心靈自由·写作群】第二十一期·2018年8月第二十二篇作业 在家休息了一天后感觉身体状况好了许多,关键是放荡一...

  • 打破固有思维

    当一个人思考的时候,大脑通常采用最为熟悉的模式,所以很容易掉入“自设的陷阱”之中。生活中有三种常见的思维陷阱:错误...

  • 打破固有想法

    爷爷说,你知道你是一个多么有能力的人吗?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 4:13 和合本)

  • 打破“固有思维”

    一推开房间的门,一阵浓重的烟味扑面而来,接着是熟悉的砍杀声和时不时会传来的谩骂声。 我站在门口开着门,没进去,散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识世界,你需要打破固有框架(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se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