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豫东打工者眼中的农村

一个豫东打工者眼中的农村

作者: 舍我其谁也 | 来源:发表于2018-05-30 11:13 被阅读189次

        2018年有幸在老家建设新房,从设计到施工,主体阶段全程参与,真正抛弃外面的工作,全身心的在家盖房,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接触农村,了解农村。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在老家待这么久,所以本人就有了许许多多,真真切切的具体感受,今汇成文字。有不同意见或有不妥之处,包涵或斧正,在这里感谢了。

        首先,我是河南周口沈丘县赵德营镇人,70年代末人,挂四的人了。说起沈丘县和我们赵德营镇,先百度词条一下,以便更多的人了解。

沈丘县

        沈丘县是河南省周口市下辖县,古称秣陵,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豫皖交界处,居颍水中游,西临项城,东与安徽界首接壤。位于中原经济区和华东经济区结合部,是中华蒙学经典《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的故里,是“槐”文化重要发祥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沈丘县总面积1082平方公里。辖2个办事处、11个镇、9个乡,总人口135万人。境内有华佗冢、元代伊斯兰教古寺等景点,曾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县”、“中国聚酯网之乡”等称号。

        沈丘秦朝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

        沈丘县原为颍州(今安徽阜阳市)辖县,县治在河南省周口市,明初撤并入颍州州治,沈丘县取消。弘治十一年(1498,此据清·道光《阜阳县志》及明·嘉靖《沈丘县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地理志》误为弘治十年,其他工具书多沿此误),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县,割陈州、项城和颍州地属之,其中陈州十三里(里为县以下行政建制,项城二里,另有外来人户三里,合计二十三里。与沈丘县的22个乡镇、办事处基本相同。1950年县政府由今老城镇迁至今槐店回族镇。

        沈丘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境内的乳香台、青固堆、东冢等古迹均为新石 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现县城槐店回族镇西郊,西周时为项子国都,今县境南部,春秋时属楚之寝丘邑。从西周建项国至今,已有约3000余年的历史。

        沈丘县地势西北部较高,海拔42米,东南部稍低,海拔36米。因河流冲刷,坑塘较多。河流7条,全长149公里。主要有河流有颍河、蔡河、泉河、汾河等。沈丘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

        沈丘县农副农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瓜果等;特色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已具规模,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基地、生猪外贸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黄牛生产基地和揪楝树生产基地。沈丘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黄红麻;森林覆盖率21.4%;主要树种有泡桐、杨树、槐树、柳树、榆树等。土特产有熏羊肉、山羊板皮等。

赵德营镇

        赵德营镇,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城东南25公里,东临付井镇,西靠石槽乡、范营乡,南与冯营乡、老城镇相连,北与周营乡接壤。东南长10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70.92平方公里,耕地61440亩,辖33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303个村民组,70767人,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省际沿边改革建设综合试点镇"、省"中州名镇",省"东西合作示范区"。赵德营镇辖赵德营村、代营村,兴隆村、董小庄村、小齐营村、张大庄村、东张营村、孟常营村、 良营村、宋营村、程寨村、张刘营村、后刘营村、王桥村、张庄村、小刘营村、小欧营村、曹楼村、刘庄村、洼刘营村、邵庙村、马楼村、大刘集村、西张营村、崔庄村、后楼村、盆尧村、王其庙村、陈楼村、付营村、唐楼村、董尧村、王关庙村33个行政村。

        近年来,发展和建设步伐加快,1987年撤乡建镇后,拓宽、开通街道13条,硬化街道7300米,修下水道11000米,新建临街楼房50幢。1995年制定了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城镇总体规划;1996年投资256万元建工业区,开通长3300米,宽44米的工业区主要干道,并进行硬化和绿化,投资40万元在工业区内安装259盏高标准路灯,投资430万元建3.5万伏变电站,投资30万元安装有线电视装置,程控电话已扩容至4800门,镇区内高低压线路、电话、手机、有线电视等通讯设备配套齐全。目前已形成百货、建材、蔬菜、畜禽、服装针织品、粮食、木材等七大专业市场。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土特产品主要有硬面贡馍和绿豆丸子。硬面贡用小麦高精粉掺合老粉经发酵制成,成型四棱,味道鲜美,袁世凯曾用此馍向朝廷进贡,从此名声大震。21世纪的今天也是誉满整个豫东大地,现有16家生产,年销售6000多万元。如今企业发展到县区,位于沈丘县运管所东50米路南,绿豆丸子用绿豆浸泡后磨成豆渣,掺入萝卜、葱姜丝等炸制而成。口感酥香,虽是油炸却不油腻,入水久煮不散,久贮而质不变!在当地有很大知名度!

        赵德营镇总的发展思路是:"强农重工,搞活流通,扩建镇区,工业集中,连片开发,多轮驱动,走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工业:镇党委、政府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突破口,走"整体推进,发展普及,规范提高"的路子,积极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全镇企业发展到1320个,从业人员6107人,总产值1.13亿元,销售收入1.06亿元,利税1575万元,目前有10个骨干企业和4个出口创汇企业(赵德营机械厂、晨曦肠衣有限公司、机床工具厂。驰宇毛巾有限公司),产品远销美、韩、日、西班牙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镇党委、政府坚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特色、高效。2002年农业总产值1.22亿元,粮食总产量60938吨,农田道路,水利设施条件加强,建百亩农业示范园区2个,水产养殖户60户,专业养猪50家,养牛46家,养羊172家。

        也不知道词条多久没有更新了,近的不用说,远的熟悉熟悉妥了,不过大的不会有什么变化。

        要说这几年,农村环境有了大的改观。金山银山,不如碧水蓝天。口号不是喊得。国家环境治理确实取得卓著成效,从我们小乡镇就能亲身体会。以前春节回老家,一路高速天都灰蒙蒙的,到了乡镇到处弥漫焚烧垃圾的味道,乡镇卫生院前道路垃圾来不及清理,堆得成片成片,虽然冬季,也能嗅到恶臭。乡镇集市脏乱差,赶集的人麻木不仁。不过年今年在家发现,乡镇道路干净多了,断流多年的河流也涨水了,乡镇环城路隔不多远设有垃圾桶,集中清理,环城路两侧粪堆、柴火垛少了。由于盖房我晚上住在外面,早上一大早就能听到悦耳的鸟叫声了,空气清新中带着湿润,明显发现三两成群的出门锻炼的人多了。倒是刚过去的杨絮,风刮的像下大雪一样,感觉整个乡镇整个县城,甚而整个河南都是这个情况。年轻人都在发问,为什么前些年没有这么严重。话说,前些年杨树林都没成材成规模,到现在到了井喷期,我家东边几颗大杨树,上面挂满了棉絮荚,一刮风,树下面的邻居不敢出门。因为杨絮刮的一地,白茫茫,毛绒绒的,小孩子稀奇得不得了,每年的这个季节都要大大小小出上几起失火事故。今年南边乡镇,小孩子打火机乱点,造成服装厂失火,县消防车都出动了。所有的人们对杨树恨死了。但是,说实话,不能因为杨絮,就抹杀杨树的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的功劳,各乡镇都传出上面已出文件,要求把所有栽种的杨树,一律采伐的要求,当然只能是传言,相信政府在研究办法,不会等很久的。村村通工程差不多快进入尾声,水泥路已经延伸到大街小巷,以及乡村地头,旮沓胡同。乡镇到县城的城际公交,每半个小时一辆,也很方便。目前乡镇上有两个大超市,粤客隆超市和青田超市,隔几天就搞搞活动,当然受益的是老百姓呀,梁营路口新开了一个大超市,开业那天尽管下雨,也挡不住广大老百姓购物的热情,电动车停满。物品齐全丰富。倒是今年春上雨水太大了,把我们乡镇集市的两个街会都给隔过去了。赵德营乡集市也远近闻名,素有老母猪集之称,可不知道什么时间起,集市慢慢不行了,主要是外出打工的多了,家里青壮年少了,除了空巢老人就是留守儿童,要么就是在家有产业,要么有手艺,要么有门市生意。人少了,自然拉动不了消费。说起这来,我要说说我家。我家祖上世代杀生,我曾祖开的驴肉汤锅以前三五几村,也远近闻名,可惜到我们这辈,没有人愿意干了。我堂哥前几年还腌制咸牛肉卖,这几年因为买不来牲口,全都撂荒了。我作为家中排行最小的,从杀到剥,到腌制、熬制,我只知皮毛。不过不从事也好,因为现如今剩余的老牛肉汤锅,正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招牌砸掉。腌制牛肉,买不来牲口,没有了肉源,一些人开始使用猪肉代替牛肉进行腌制,然后当牛肉销售,暴利。连我们自己乡镇的都很难吃到纯正的咸牛肉了。正是这个原因,县城回族人看到这样的商机,一到年关,设牛肉专卖点,只要清真招牌一挂,牛肉疯抢。好好地一门手艺硬是给逼上了绝路。

        卫生院设施太差,留不住人才。我盖房期间,老母亲脑梗塞犯了,我5点钟,卫生院没有人,母亲头懵的受不了,我只有一大早做公交直接去沈丘县城,坐公交,辗转到了职工医院就诊。想想,要是真是急病,老人跟前没有人,没有交通工具,只有一点那就是等死。花了400块钱,带着医生开的处方,下午匆忙搭车往家赶。本打算去乡镇卫生院吊水,母亲说服务不好,药还贵,直接去老东菜街十字口处小诊所吊水,虽说诊所小,城乡医保卡都能使用,都是村上的熟人,别看小,每天吊水的人,络绎不绝,十个床位常常爆满,早上7点钟开门,一直到晚上7点钟。农村人只知道有病要想好得快,就是连续吊水,说是冲冲血液。农村人由于长期的生产劳作,比城里人要苍老的多,拿我母亲来说,68岁,满头银发,走路连瘸带拐,根本走不了30米,想想在城市里一大早坐公交车,看上去都很年轻的大叔大妈,一刷都是老年卡,差距太大啦!像我家六口人,一共三亩六分地,如果真的都在家候着,光粮食都不够吃的。说起这来,好多年不种地了,今年剩余的2500斤小麦刚刚交到面粉楼,折算成面粉。像我们这个岁数的,随时可以回家种地,但是像我侄子这一代,估计问他麦子是怎样炼成的,只会说收割机收的,自然体会不到以前拿镰割麦的辛苦,自然不会懂得粮食的珍贵。我们的地现在我堂哥种着呢,说土地流转的本来都准备签合同了,因为地块就我们一家,最后因太分散,没有承包出去。即使种地,也没有前些年投入的精力大啦,不攒粪,没有农家肥,全靠化肥,有除草剂一打,不用考虑拔草,还是传统的靠天吃饭。5月份以来下的几场大雨,驻马店地区,新闻报道,有地方损失9万亩,村干部提醒农民增强风险意识,为小麦买了保险,这样就好太多了。总之还是这种纯粹的靠天吃饭,种地种上一千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这也应该是农村村干部,以及国家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种粮食没有积极性了,怎么办。前一阵子美国总统特拉普制裁中兴通讯时,一大部分人都在考虑,现在的中国,粮食大国,现在光粮食进口一大项,一旦打起贸易战,粮食慌了怎么办,当然我这是有点估计杞人忧天,细想也捏把汗呀。

        计划生育造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大批90后很难寻到媳妇,即使你条件很好,现在的小丫头婚姻观念有了很大的区别,前几年就是图家有钱没钱,现如今,条件都好了,女孩子不看重物质了,更看重的是颜值和爱情。不是说下他个十万八万的彩礼,有房有车就算完事了。即使女方长的丑八怪,现在都是香饽饽,因为女孩子太少了。光我们村的男孩子,现在都可以拉几桌,大家都知道,农村人过了那个岁数,很难说道媳妇的,本身平原地区,不靠山不靠水的,远地方的也不愿意来这里,所以现在家中有两个男孩的父母晚上都睡不着觉。伴随着专业媒人的出现,旧的婚姻民俗制度正在遭受新的洗礼。彩礼从古至今都是有的,中国向来都是礼仪之邦,以前结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之前没见过面的都很正常,女人也没有选择权利,都是父母一手操办,彩礼也就是男方父母对女方父母的交代,尊敬,毕竟人家养了十几二十年了,成人了去你家劳动了,男方拿出一定的彩礼非常合理,可是到了现在就是变味了,彩礼现在就是筹码,是衡量你女儿的价值,加上现在攀比之风很严重,都认为自己的女儿是最好的,还有一些有点小钱,儿子长得不怎么样的,想娶到好媳妇只能用钱堆的助风,导致现在天价彩礼。如今农村订婚结婚的花费,说起来真让人吃惊,就算说让全家人一贫如洗,其实也不为过。订婚(在农村叫换帖)时男方要给女方押钱,至少要六万六,一般是八万八、九万九,有钱了就要十万以上。结了婚,这个钱就属于小两口的了。想要结婚,要有两层小楼精装修、最好有一辆车,这都是结婚必备。准备好这些硬件,男方去女方家提亲,又要出一笔钱,几万到十多万不等,还有各种上车里下车礼。结婚办酒席也是父母出钱,花费视各家亲戚多少而定,至少要三四万。如今“一动不动+ 万紫千红一片绿"才是真爱,三斤三两的时代已成历史。

        一个村庄总有些能干、有钱的精英阶层,他们的儿子结婚时,往往成本很高,但也可能一分成本都不花就娶到了媳妇。因为面对这样的男方家庭,女方家庭嫁女儿的意愿往往更强烈,同时不用担心女儿的婚后生活,因此在结婚时不会提出太多条件,相对“客气”。

  相反,面对经济条件越差的男方家庭,女方家庭提出的条件越高、越苛刻,主要原因在于对婚后生活质量没有太多信心,因此要求更高,造成越是穷困的家庭,为结婚付出的代价越大。

      结婚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

        现在农民工不是有个说法吗,叫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第三代农民工。百科一下:随着第一代农民工慢慢地退出劳动力市场,第二代农民工逐渐登上城市的舞台。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二代农民工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年龄普遍在25岁以下,说一口较为标准的普通话,时不时地从包里掏出名牌手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一代农民工的目光则投向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城市只是他们谋生的地方,他们并不想要融入其中,也很难融入其中。而二代农民工受到外出打工的长辈影响,对于城市有着一种向往,他们渴望能够在城市中生活,成为光鲜亮丽城市中的一分子,追求时髦的服装、轻松体面的工作以及时尚的休闲方式。并且,很多二代农民工还是未婚,他们不需要挣钱抚养小孩,家中长辈尚未老去,因此生活负担也就轻一些。没有非常迫切的压力要求他们去尽量多的挣钱。

        2013年“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收入有1838元,年龄18~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而且他们的就业倾向不完全是建筑业等出卖体力的行业,他们更多的希望从事服务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轻松健康待遇优厚的工作。这些工作与传统的农民工聚集行业相比更为轻松,不用在外面忍受风吹雨打,且技术水平相对更高一些。与父辈的差别:“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

        现在的二代农民工对于工作并没有太多的忠诚度。他们会经常换工作,放弃这个工作,去找一个新工作。重新找工作意味着从头再来,正是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不高导致二代农民工很多都只能在最低工资徘徊,无法更进一步。这种对于自己未来没有完整规划,也没有目标的行为便是二代农民工另的一个特点。

      第一代农民工是城市梦的探路者,他们中大部分人如今已返乡养老。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身份、文化等因素制约,第一代农民工进城之路异常艰辛,很难融入城市生活。目前,第一代农民工大多数已到花甲之年,逐渐退出打工舞台。他们中大部分人返乡养老,小部分“有幸”留在了城市。 “他们务工之初,绝大多数在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入城务工。这种离不开土地的生活,让他们更多的是农民、少一些是工人的角色。 ” 进城能够多赚钱,供养上下两代人,很多人依然是城市的“边缘人”。

        二代农民工注重的是养老、医保、低保、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但是目前这些待遇和市民相比还有差距,很多人依然是城市的“边缘人”。 二代农民工忧心养家看病 “‘两头顾’让绝大多数二代农民工‘漂’在城市。他们收入较低,城市房价太高,在城市买不起房,但农村的房子也不能卖。 ”

      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第三代农民工,看重上升渠道。与父辈们不同,大多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养家糊口和养老的负担和顾虑,比起收入来,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和上升空间。没有种地技能,城市的生活比农村有意思,漂也要漂在城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不仅谋生存还谋发展,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城市梦。当前,“85后”“90后”农民工占我省农民工总数的六成以上。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进城不仅谋饭碗谋生存,而且还谋事业谋发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城市梦。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更向往,他们追求物质也追求文化需求,不再像父辈那样埋头挣钱。他们对工作、生活环境要求更高,然而很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养活自己的技能。

        要说我只能算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中间的农民工,虽然常年在建筑工地,可是应了老话,盖房子的没房住呀,我从2000年起就开始跑工地,算起来这么些年,愣是没有在河南的大郑州买房,主要还是买不起呀,说白了,混得不行,没法子。谁也想不到,房地产像坐上了火箭,总之好机会都白白错过啦,等回头,房价已经遥遥直上了,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呀!所以只能回老家盖房子。养老不养老,暂且不说,一是老房子确实住不成了,在一个,老人也想有生之年住一住新房,我想了却老人的心愿。发现一个问题,乡镇街道基础设施太差,靠近乡镇环城路,雨污水无从排。也是近几年,农村人都往资源好的地方聚拢。乡镇的寸土寸金都在升值,我们村大队坑,多大面积,小时间经常在里面洗澡的,从记事起,里面养的鱼没有捕净过,可惜偌大的一个坑,愣是被周边的居民一点一点蚕食啦。现在自来水已经都通到家里面了,听说天然气管道铺设已经在北边乡镇开始啦,相信我们乡镇也不会等很久了。就拿我家西边的坑来说,小时间我爹年年放鱼,鱼养的又肥又大的,周边邻居年年分鱼,下雨期间周边都往坑里面淌。可现在不行了,坑被垃圾填满了,各家自觉用砖头瓦块一码,就算划分了“势力范围”,权当是自家小菜园。可是,就前几天那鱼,路两旁的水都满了,要是再下的话,估计水都要漫出道路了。现在乡镇扶贫工作进入到了尾声,各村镇正积极响应号召,建设美丽乡村,想想要想城镇化加速,必须进行一场彻彻底底的厕所革命,自然而然延伸到雨污管道革命。话说回来,在城市里,那个小区有个湖沟或者河坑,居民都会惬意的很,开发商会把它打造成亮点或者卖点。没想到就是这样的好资源,正被我们自己白白葬送。

        我们乡镇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一点也不落后,大街小巷,超市便利店,微信、支付宝付钱码随处可见,网店韩都俪舍都有加盟。村里面年纪人不会使用新的取付款方式,也不愿再去学习,所以农业银行、农商银行和邮政银行,排队的多是上了岁数的。自从前几年,侄子在ATM机取钱,银行卡被盗刷之后,我对银行的ATM机安全问题打个问号,想想辛辛苦苦挣的钱,转眼什么没有了,找谁说理去。农村人的安全防范意识有待提高。目前,我们乡镇中心小学,生源千人,中午管饭,教育部门不定时检查,由于道路车辆增多的因素,现在孩子上下学,也学城市里面,全部车接车送,清一色电动车,成群结队的,倒也是一道风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关键是看自己的选择。在面对文明开放与愚昧落后争斗中,很显然,我们自然而然站在了城市这边,面对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在想农村我们还能回的去吗?

        对于很多农村人来说都有这种感觉,待在城市里物价各种上涨可是工资不见涨,一家人都感觉难以养活了。还要被老板骂,被老员工指使。回农村呢什么也没有,又能干什么?现在在外面打工的农村人我也遇到过很多,都说不想在外面打工了,进工厂打工一个月加班多点有四五千,没有加班只有三四千。一个月在外面怎么节省也要花去一千多,一年下来攒个两三万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家里还有小孩老人的话,一年的工资已经是入不敷出。如果家里有三四个人在外面打工还好点。一年还能存十来万。几年下来就可以买房子付首付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进工厂打工确实已经不适合了。对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还好点,如果没有文凭想在外面拿高工资确实有点难。再说回农村,没有资本没有技术,到底能干什么呢?就连种田也不会了,还会干什么呢?给别人打工吗?不禁叹呆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

相关文章

  • 一个豫东打工者眼中的农村

    2018年有幸在老家建设新房,从设计到施工,主体阶段全程参与,真正抛弃外面的工作,全身心的在家盖房,更多的...

  • 豫东农村教育的危机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能逮到老鼠就是好猫,使得整个社会以利为纲、利益...

  • 真实故事《少年立志出乡关》4,加入农民工大军(连载中)

    我们家是在豫东平原上的一个普通农村,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村里的父辈们都是在村里勤勤恳恳的种地,贫穷和落后是那时农村的...

  • 网创汇钦教练:一个穷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工选择直销创业,3年后…亲戚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来自农村,只有初中文凭; 口才拙劣,不善表达; 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厂打工者; 不...

  • 农村谈

    农村是农村人的农村。但凡别人眼中的农村,只是他们支离破碎的感受,并不贴近实际。我的家乡在农村,我是一个地地...

  • 《我眼中的农村》

    虽然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大后也常回农村。但说句实话,我对农村人,除自己的至亲外,始终刻意保持着一份的...

  • 2017-03-09

    来农村啦 随手拍了一下我眼中的农村

  • 2020-11-13

    高堂寺的神奇传说 王景良 高堂寺村的来历,有一个传说。 古黄河在豫东决口,在豫东...

  • 豫东的雪

    相比昨天的小雨 今天没有了声音 悄悄的装扮了大地 无论是高大的建筑 还是路边的枯草 都一样被覆盖 启动的汽车 热身...

  • 《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农村

    扎根于农村大半辈子的教书匠父亲、被戏谑为“跑江湖”的婶婶、通过网恋结婚的侄子侄女、去世前梦见自己有很多钱的婆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豫东打工者眼中的农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st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