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篇: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一)
周末只要是我看儿子,我都会花半小时到一小时时间带领他打扫卫生,还成立的“清洁小纵队”,儿子也把打扫卫生当成了一种游戏,乐此不疲。当然他也有不愿意打扫的时候,如果他情绪特别不好,或者有更吸引他的事物,比如买了新玩具,这样的时候,无论我怎么叫他,他都不愿意打扫。遇到这情况,我也不用强,就等下一次再叫他。
像这一类的习惯,包括洗脸刷牙,一定要按时提醒,让孩子意识到这些事情是需要做的。但是没有必要每次都必须做,即使是成年人,心情不好时该做的事情有可能也不去做,何况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这样的时候可以跟他说,知道你的心情不好(或其他原因),这次就放一次假,但是下次就要做哟。孩子一般都会答应,而且下次叫他做的时候也不会太费力。
如果不提醒的话,孩子就会认为这样的事情原来是可以不做的,形成习惯就很难了。
姥姥姥爷还住在家里的那段时间,看到儿子有时困了或者早上起不来,就会对他说不用洗漱了。长此以往,他的好习惯就无法养成了。所以我才痛下决心,给他们租房以保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如果每次家长都强制孩子做这些事的话,孩子就会表现得很逆反,效果也会适得其反。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明明知道该做什么就是偏偏不做。家长和孩子的分歧就此产生。在儿子四岁前,许多事情如果他不听话,我很多时候都会采取强制的手段。因为在那段时间,孩子几乎是完全不理性的,也无法有效地沟通。建立威严感是沟通的有效方式。在孩子可以沟通后,而且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如果一再用强,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教育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前文总结过,让孩子参与劳动不是真的让他们干活,而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参与家庭事务的意识。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儿子在这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长进。
首先是责任心。有一段时间,儿子简直成了家里的小监督员,只要是有人用过卫生间后没有关灯,他就会跑过去边关掉边说,是谁不关灯,太浪费电了。打扫房间时他负责整理浴室洗面台的清理工作,当他看到洗面台上的东西乱放时,就会让我抱着他站到小板凳上把洗面台收拾干净。有时候还向我告状:“姥爷又把桌子弄乱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鼓励他,夸他有责任心,他总是抬起头,满脸都是骄傲的神情。
另外,他对家庭事务的参与意识也在逐渐加强。当我们讨论什么事情的时候,有时他会停下玩儿玩具的手,静静地聆听。当听到跟他有关的话题时,就会不断地提问题。听不明白时,会追问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有一次我带着他去姥姥住的地方,手里拿着一个很大的纸袋,他非要帮我拿。那个纸袋很重,他发现拿不动时,就吵着要跟我一起拿。虽然跟他一起拿会更累,我还是坚持着跟他一起把东西拿到姥姥家。
除此之外,我发现简单的家务劳动还能够锻炼孩子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刚开始我让他参与家务的时候,他几乎什么事都干不好。让他整理枕巾,他总是弄得不平整,双手几乎没有配合,一只手把着枕巾,另外一只手就会在另一头把枕巾弄乱。帮我叠被子的时候也总是两个被角对不齐。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家务训练,他比以前进步了很多。无论是拿抹布擦桌子,还是捡地上的小物品,或是扫地时把垃圾扫进簸箕里,我发现他的双手及协调性都有所提高。
叠被子时也可以跟我配合得非常默契了。当然这与他年龄增长有关,但是我想这与他这段时间一直参与简单劳动也不无关系。
好习惯就要坚持,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