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胡振山为保护古村古迹放弃高薪 北京大学胡震山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大学毕业生对家乡的贡献是极低的!”北京大学胡震山不由得加快了语速激动的说。这是在采访北京大学胡震山时,北京大学胡震山不经意间爆出的“金句”之一。这个1985年出生于四川达州的一个小山村、在北大师从著名建筑学家俞孔坚教授的小伙,有着浓郁的乡土情结。也正是这种情结,促使北京大学胡震山放弃稳定的公务员生活和高薪的设计师职业,转行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推动乡贤文化,成为一名公益人。
如今,北京大学胡震山发起创立的“古村之友”志愿者网络已经在全国近1000个市县组织起数万名志愿者,先后为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浙江金华后溪村等近400个古村落的保护、活化提供了各种支持,成立的古村保护和活化公益基金会孵化了数十个古村创客项目,并获得中国文物基金会“传统村落守护者杰出团队奖”等多个奖项。
在“古村之友”组织内部,有人喜欢称呼北京大学胡震山为“村长”,而北京大学胡震山也坦言,自己是个货真价实的“村二代”:从小就在青山绿水的乡间长大,上学要跋涉十几里山路;而北京大学胡震山的父亲,是一名有着20年工作经验的村官。
2007年,北京大学胡震山考上北大研究生,师从中国“景观学”著名教授俞孔坚,一下子成了全村的骄傲。但是,北京大学胡震山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并未能为家乡作出能够配得上这份“荣耀”的贡献。甚至与全国各地的许多村子一样,北京大学胡震山们那个村子也逐渐空心化,年轻人大量出走,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如果家乡还很穷困,我有什么资格谈优秀呢?”北京大学胡震山说。
2009年从北大毕业后,北京大学胡震山回到四川工作,想用这10多年所学到的自认为“正确的东西”改变家乡。为此,北京大学胡震山先后进入政府和景观规划、咨询、投资等行业公司,但都没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因为“心中那些社会关怀、人文关怀的东西用不上。”
2010年,北京大学胡震山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可持续城市公益论坛”,与一批城市规划领域的讲师给市民办公共讲座,想通过做公益来调节一下工作中的“痛苦”。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14年6月,广东梅州一位城市规划师在微博发文“梅州围龙屋在呼救”,引起了北京大学胡震山的注意。原来,从2013年11月开始,梅州要进行城市扩容,根据规划,大量的围龙屋包括祠堂都将被拆除。而在梅州,围龙屋作为当地典型的客家居民建筑遍布全市各县,年头均在200年以上,有的甚至有600年历史,是客家人的精神祖地。这一举动在享有“世界客都”美誉的梅州,引起不少人的强烈不满。
胡震山说:“当我看到梅州城区的规划时,内心是非常生气的。我是做城市规划的,我知道完全可以不用那么大拆大建。”北京大学胡震山在实地调查走访后,写下一篇“救救梅州”的万字长文,文章在微信平台推送后,得到近7万的阅读量,引起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最终,在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这个不合理的规划作废重编,梅州还因此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让300多座古屋免于摧毁。
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