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当我们评判、批评、分析何判断他人的言行时,实际上是在用疏离生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
核心阐述:
我们习惯站在道德或者道理的制高点,评判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实际上,这种方式只能让自己远离需要。
个人体验:
爱人早出晚归,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一个人照顾家庭和忙于工作,我也身心巨疲。伤心难过之余,我要求他多投入时间在家人身上。我说,你总是忙于工作,很少关注我们,我就想不通,为什么在你心里,我们就是那么不重要?……好吧,当我把这些文字打出来时,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怨气,我的绝望。
以前的我,的确会把我的辛劳,我的不满足全部宣泄出来,以此来换取对方的注意,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他的身上,感觉还不够。现在看,这种做法太幼稚了。
第一,我是在指责和抱怨,不是在表达感受。都是因为你的不好,才导致我如此糟糕的状态。任何一个人听到这种语气,都会下意识防备。
第二,我是在理性大脑,教育他,不是在表达感受;作为男人,家庭很重要,你一定要重视孩子,父亲的陪伴,对于孩子早期很重要……把有关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相关知识说给他听,估计我是在对牛弹琴,说理式的沟通,早让他在心里树立一道墙了吧。
第三,我一哭二脑,用伤心来要挟对方,让对方内疚,弥补式地陪伴我们几天,这种方式持续不了几天。他也受不了,我也不习惯。
回读了《非暴力沟通》这一小节,我看到了我一直在用理性脑说服对方,希望对方接受,强制对方改变。如果对方改变了当然最好,如果没有改变,我是否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呢?另外,我是否像故事中的女人一样,尽管劳累,不直接提出休息,而是绕了那么多,表达自己的辛苦,骨子眼里,还是觉得自己不配。自己身上,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倾向?我撑不下去,就直接告诉对方,我累了,需要休息,你看会孩子,不需要给对方强调陪孩子的重要性。相反,在陪孩子的过程中,他自己能发现体会到陪孩子的乐趣和责任,这比我费劲口舌讲道理发脾气有效得多。
行动指引:
亲密关系相处,遇到情绪卡点,关注自己的需要,直接表达感受,不用讲道理和发脾气来换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