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调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调控从最初的只针对购房者个人慢慢地过渡到针对开发商、金融机构以及地方政府。
在房地产领域,最初的调控,主要是针对购房者个人的。从限购、限售,到现在的限贷、提高贷款利息,均是针对购房者个人,尤其是针对那些投机炒房的个人的调控政策。
但是,针对个人的调控政策,执行难度是很大的。在“法不责众”的规则之下,是无法对个人违反调控政策进行处罚的。
比如,限购政策,一些购房者为了满足到B地购房条件,将户口从A地迁移到B地,那么这种规避限购的条件以达到购房条件的行为又将如何处罚呢?
又如假离婚规避限购的行为,以及卖房后延迟办理过户以规避限售的行为,我们又如何追责呢?
可以说,我们整个中国人头脑之灵活简直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
2020年前,针对开发商的调控政策主要集中在“限价”上,2020年后,“三条红线”的出台,以及按揭贷款的放款慢慢地向结构封顶靠近,开启了调控开发商的新篇章。
“限价”就是限制开发商的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很多城市,比如长沙,新楼盘的销售价格,只能高于周边在售的楼盘的销售均价的8%,也就是说,如果周边楼盘销售均价卖到每个平方10000元,那么你这个新开盘的销售均价最多能卖到每个平方10800元,如果销售均价高于这个价格,那么销售价格在政府部门就备案不了,进而导致按揭贷款做不了,不动产权证也办理不了。
这个“限价”政策,不仅限均价,还限销售的最高价(均价上涨15%)和最低价(均价下跌15%),对于开发商来说还是很有影响的。我曾经碰到的一个在马鞍山的楼盘,由于集团决策失误,将楼盘售价定得很高,大约在每个平方15000元。后来由于市场下行,周边楼盘的销售均价为12000元,导致这个楼盘变成死盘。
为了把房子卖出去,项目公司多次跟当地政府沟通,想把销售价格往下调整,将均价备案到每平方12000左右,但几个月过去后政府部门一直没有答应,原因就是备案价你备了每平方米15000元,那么你的销售价格最多能下跌15%,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三条红线”可以说最近热议的最多的调控政策了,而且有很多中小房企会倒在这上面,尤其是“三条红线”出台之前,一路狂奔在“高周转、高负债、高规模”之路上的房企,如果他们没有有效降低负债,那么他们将在退潮之后,死在沙滩上。
“三条红线”最大的威力就在于,如果房企三条红线都突破了,那么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就不得增加,意味着这个房企将不能从金融市场上融到任何资金。这个是很可怕的,对于资金密集型房企来说,一旦供血不够,那么房企就有随时倒塌的可能,不管你是大房企,还是中小型房企。
除了“限价”和“三条红线”外,还有一个隐形的不易让人觉察的调控政策就是“按揭贷款放款”政策,这个政策才是终极核武器,它的持续收紧,将会在无声之中,将房地产的最大的政策红利化成为零。
我在前面就讲过,在房地产领域最大的政策红利就是预售政策,这个政策导致房地产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蓬勃发展,一旦这个政策红利收回,房地产将会史无前例的难受和痛苦,因为,游戏规则将会完全不一样。
但是我个人认为,预售政策不会被赤裸裸地收回,而是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即我要说的通过“按揭贷款放款”政策来实现。
凡是在房地产待过几年的人都知道,房地产领域的按揭贷款的放款速度是越来越慢。2015年我在广东碰到的一家房企,它在广东销售的房子的按揭贷款的放款速度可以达到“签约即放款”,也就是说只要和购房者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银行就会把按揭贷款发放到这个开发商的银行账户上。
但是,这种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按揭贷款放款”政策的趋严,按揭贷款的放款,从过去的正负零就可以放款,慢慢地需要主体结构达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才能放款,甚至有些城市,整个省,按揭贷款需要主体结构封顶才能放款,比如浙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