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学习者”的姿态让自己更“般配”

以“学习者”的姿态让自己更“般配”

作者: 伊人微语 | 来源:发表于2024-04-04 23:25 被阅读0次

          张文质老师说,词语是有年龄的。年少的时候不知道这一点,理解的都是词语的字面意思,人到中年以后才发现,有些词语没有一定的阅历是理解不了的,有些词语一定得经过时间的淘洗才能露出它的真义,有的词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含义,而且蕴含许多人生的况味,甚至还具备强大的生命力量。

            谢云老师是读词、解词、用词的高手,他总是能独辟蹊径,联系教育与生活的现实和生命的形态,给一些词语赋予新的意义,启发新的思考。这一点,无论是在第八届教育行走的“刀哥有话说”的现场还是在读刀哥新书《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我都有非常强烈的感受,今天我想就他在《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一书中的一个词语——“般配”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里,也有“般配”的说法,通常也是用来形容婚恋双方各方面条件相当,不相上下。在《边教边学,让自己更“般配”》这一章节中,刀哥谈到:“教师与其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也有配与不配的问题”,“我们今天说教师成长,其实就是让教师通过不断努力,从而与自己的职业更般配。”“教书,既是我们的工作过程,也是我们的修炼和成长过程。”“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寻找和发现更优秀、更美好的自己,让我们能配得上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能够与我们的学生更加门当户对。”这些话,似乎说的都是我的心里话,那般熨贴、自然,仔细回味,又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般配”这个词语的含义,感受到它带给我的巨大力量。

            回顾我的成长经历,其实就如刀哥所说的,就是一个不断地使自我的成长与自己的职业身份“般配”的过程,正是因为一直有一个想要让自己的专业能力配得上职业身份的想法,我才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今天的自己。

          记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带着一份骄傲与自信的。那时候的我,一方面因为在求学的过程中,一直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个人素养也还不错,所以不免有一丝丝骄傲;另一方面我以为教师就是一个给学生教授知识的人,而在中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是不可能教不好学生的,因此心中是有一份充分的自信的。

          然而,我上的第一节课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因为是人生的第一节课,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自以为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教材读了又读,教案背了又背,感觉课的环节设计也挺紧凑、连贯,但是现实直接给了我一记重拳——我并不了解学生,也不了解学情,我只是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成了文字,在课堂上念了一番。这样的直接结果是四十分钟的时间,我只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就讲完了我设计的所有教学环节,我有点不知所措,学生也一脸茫然,我只好假装镇定地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作业,才算把这第一节课糊弄过去。

          我的第一节课就是这样给了我当头一棒。我才知道,我原来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是多么荒唐可笑;我才知道,自己的那些自以为是的骄傲与自信是多么可笑;我才知道,在学校里学的那些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之类的知识,全都是纸上谈兵。我意识到,这样上课是当不好教师的。

          于是,我开始反思。正如刀哥在书中说到的,“新教师总是很紧张,担心自己传授知识的正确度。其次是对自身行为的关注,讲得好不好,语气是否好,动作是否好,教学问题设计得怎么样。”虽然有过实习经历,但是实习的学校是小学,我上课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我虽然没有很紧张,但是我只是关注自己的流程是不是顺畅,关注自己讲的内容是不是正确,关注自己的语气语态是不是有不恰当的地方,恰恰忘记了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忘记了学生的感受。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能够配得上“教师”这个身份,我一方面主动在课下与学生聊天,听他们对我的课的评价与建议,另一方面请教学校的几位老教师,在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深入他们的课堂,观察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感受他们的课堂节奏,了解他们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体会他们对教材的处理,我一边听课一边反思自己的教学,下课后积极向上课老师请教,请他们为我答疑解惑。就这样亦步亦趋地学着他们的样子,同时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自己的教学,慢慢地,我感觉自己不仅课上得越来越放松,而且我的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教学成绩居然也不错,甚至渐渐在年级里领先。我慢慢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好老师。

          工作六年以后,学校来了一批实习生,因为教学能力还不错,学校安排我带两个实习生。说实话,这个时候的我,才刚刚站稳讲台,哪里有资格去指导年轻人的教学,但是既然学校交给我这个任务,我就把它当作一次锻炼与成长的机会。抱着这样的想法,为了能配得上“实习指导老师”这样一个身份,我一边向他们介绍自己每天的工作,介绍自己这几年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一边把自己的成长经历跟他们分享,同时,他们要上的课,我总是自己事先反复研读教材,对他们的教学设计进行精心的指导,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改进,既让他们知道怎么改,又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改,在他们上课以后,又跟他们一起探讨课的落实情况,一起分析得失,总结成败。对于他们做的班级管理工作,我也是手把手地把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给他们,虽然我可能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但是我用心地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为教材,帮助他们成长,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因我的帮助得到了一些对教育的理解,缩短了成长的步伐,也许我还是配不上“实习指导”这个身份,但是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实实在在地获得了成长,也许这就是当初学校领导让我带实习生的深意吧。

          再后来,我来到了深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在深圳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渐成长为学校中层、校级管理者,但是不管我处于哪个岗位,我都一直怀着一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心态,努力让自己配得上领导的信任和自己的岗位。

          从2005年9月我担任学校教学处主任开始,到后来担任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我一直对自己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成为老师们专业成长路上的引领者,不管是平时的听评课还是组织的一些活动,甚至包括平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都要求自己坚决不讲空话、套话、假话,一定要带给老师们启发与思考。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这个要求不落空,我一直坚持阅读,坚持学习,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接受来自各方的资讯,并且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要有机会就跟老师们交流。

          我教了二三十年的语文,对语文教学最有心得,而语文教师又是学校最大的一支队伍,所以我把语文科组作为自己引领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不仅自己带徒弟,给老师们上示范课,而且以平时的听评课为基础,带领老师们把平时的公开课都当成课例来研究,只要我能参加的听评课我一定参加,凡是参加的听评课,我一定要结合课例从理念或观念的角度、从大家可能忽略的角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争取能够带给大家一点启发或触动,有的时候我还会把自己的思考撰写成文发给大家,有的时候我还会针对大家共同的困惑或者一个专题开展一些小型的讲座。

          当然,作为主管教学的中层或副校长,只懂语文教学是不称职的,因此我不能局限于语文这一个学科,对于其他的学科,我也必须要能看出一些门道,给予合适的引领。为了能与自己的身份“般配”,除了语文学科,我也会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其他学科的学习,参加学校所有学科的教研活动,从做一个学生开始,做一个听众开始,耐心听老师们的研讨,虚心向资深老师请教。这样听的课多了,参与的教研活动多了,加上自己的不断阅读与学习,我渐渐能够从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获得不一样的启发,融会贯通,能够对语文以外的其他学科谈谈自己的思考,为老师们提供一些思考与精进的角度了。

          因为一直坚持着要做专业的引领者,坚持着只要开口必不空谈,坚持着让自己的努力配得上自己的岗位,很多老师都表示跟我聊天或者听我讲话,都能获得一些助益。但是于我而言,正是因为有这些平台,才促使我始终抱持着一种要对得起我的学生、我的老师与我的岗位的心态,抱持一种谨慎与不满足的心态,抱持一种要与自己的岗位相“般配”的愿望,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使我成为了这样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

          刀哥说:“始终保持学习者的身姿,就像于漪老师所说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那样,应当是教师让自己更般配的最好方式。”因为要与自己的身份“般配”,我一直在学习成长,因为要更“般配”,我将继续以“学习者”的姿态不断奔跑,不断地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学习者”的姿态让自己更“般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co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