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有人说,梦是心中想;有人说,梦是记忆的再现,还有人说,梦是浅睡时大脑的活动的结果……尽管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到目前为止仍不能解开人们作梦的奥秘!好多年来,我时常做着一个梦:无缘无故就回到了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同我熟悉的同事们又工作、生活、学习在一起。那地方就是处于吕梁山脉大山深处的山西省隰县气象局。尽管美梦醒后一片朦胧,但往事却记忆犹新。
三十八年前,我和四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隰县气象站,开始了我们的气象生涯,为党的气象事业贡献火红的青春年华。隰县气象站位于沟壑纵横的吕梁山区,地址设在古城村蛇家圪梁山顶,属于国家三类艰苦台站,担负着地面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农业气象观测、高空风探测等任务,除了正常的气象发报外,还为民航、军队提供24小时航空报、危险报。 地面气象观测是隰县气象站最基本的业务,我们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不能马上胜任工作,常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跟班实习。隰县气象站的安排是:师傅主班,徒弟跟班;徒弟主班,师傅副班;本人单独值班。当时还没有计算机,观测、计算、编报、发报都是手工制作,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任务确实困难。由于隰县气象站地理位置偏僻,又靠近坟地,在夜间值班时,男同志都有些恐惧,更别说女同志了,真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感觉。尤其是在遇到电闪雷鸣的复杂天气时,值班员不但要经受恐惧的折磨,还要遭受大雨的 “洗礼”,更要经历将多份气象电报及时发出的手忙脚乱…… 我们年轻人朝气蓬勃,不甘寂寞。在闲暇之余,有的人追逐心中的梦想,与书为伴苦钻研;有的人在小桌前三五成堆,“升级”“拱猪”论高低……田间小路是我们年轻人午后结伴散步的好去处,漫步在小路上,常能听到男同志大声呼叫的声音随空谷传响,悠悠然随风飘去,还有女同志唱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优美歌曲。我刚到站工作时,工作任务是小球测风,此工作对于我们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小球测风工作必须过“制氢气、抓气球、耐严寒”三关。氢气缸、配料桶和水桶是制氢三大件工具,烧碱和硅铁粉是制氢的原料。按一定比例、一定顺序配好、装好料后,在待其进行化学反应前要赶紧上好瓶盖。有时反应速度太快,若来不及上好盖就容易使人烧伤。所以制氢气工作是比较危险的。用经纬仪随时跟踪施放的氢气球,俗话称为抓气球,刚开始工作时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经纬仪找不到纷飞的气球,有时甚至造成丢球。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重新施放氢气球,造成时间延误。所以在各种复杂天气条件下,不至于让目标消失是一项基本功。数九寒冬的冰天雪地里,测风放球的观测员,尽管头上戴着棉帽子、身上裹着棉大衣、脚上穿着棉皮鞋,可谓是防寒全副武装,可在北风呼呼、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在那里一动不动坚持一两个小时真是可想而知。所以耐严寒必须有坚强的毅力。
我永远忘不了1986年的秋天,在大山密林深处亲手建立的那个气象站。 那一年我和小马受孙站长指派到吕梁油松种子园建立了一个小气象站。 我们刚参加工作,一切都不熟悉,但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还是打点好行囊,准备好建站器材,带上常用工具,坐上了去种子园的车向目的地进发。车子缓慢行驶在凹凸不平的沙石路上,上下颠簸得很厉害。尽管如此,我们仍在谈笑风生。 不觉间,车子已行进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上,颠簸得更厉害,司机提醒我们抓好把手,免得碰了头。路两边的山崖越来越高,树林越来越密,气温越来越低,空气也越来越新鲜。就这样,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了风景怡人的种子园。随后,我们开始商量设计安装气象站的细节。我们详细查看了《气象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小站在我们的笔下慢慢现出了雏形。 接着,我们去查看地形。行走在种子园的路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稀奇。路两边是梯形的鱼鳞坑,中间有成排、成片的油松林。环顾四周,山峦此起彼伏,抬头看,近处的高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远处的树林已与大山浑然一体,直到与湛蓝的天际相连。呼吸着清爽的空气,我的心就像空中飞翔的小鸟一样轻盈。我们一会儿疾走,一会儿漫步,一会儿爬上高高的山坡,累了,就坐在大石头上歇息一会儿。在山崖下,我们大声呼唤,反复聆听阵阵回音,惬意得很。我们根据 油松的特性和建站要求确立了建站地点。经过反复勘察和分析论证,最后将站点定在路边靠北的一块较平坦的杂滩上。接着我们就开始丈量、下线,施工。连续苦干了四天,平整好了地块;安装好了各种仪器。看着正常运行的仪器,我们心里那个快乐劲简直难以用语言表达。
记忆在涌现,美梦在继续。记忆和美梦已化作我心中的一个愿望:大山深处的隰县,我一定带着我的全家再回到你的怀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