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5

作者: 三公子ch | 来源:发表于2019-05-05 21:21 被阅读0次
    “筹”后请“报” 周末,偶尔看一下微信朋友圈,见同学娟正在同学群里发起滴水筹号召。几个小时了,竟无一人回应(也许有人是默默地支持吧)。 娟是老同学,善良热心,申请滴水筹的是她熟人,病情真伪已被证实。群里人都是几十年的老同学,感情深笃,更有多个热心肠之流。然而,这次大家却出奇的安静,没有人在意娟的号召。 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大伙儿对水滴筹有排斥心理吧,明明在娟发出号召前还有人在发着娱乐小段子呢!我想。 就我的感觉,自从网络推出各类疾病灾害筹措平台后,经常见到朋友圈里各种原发和转发的生病筹。几年来,为各类“筹”也捐了一些款帮助那些求助之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多了,特别是罗一笑网络热点事件更是让人多了一分谨慎,渐渐对这类事情生出些想法甚至几分抵触。 这些想法中,其它的姑且不说,只说一下我的一种愿望: “筹”后请“报”! 我所谓的“筹”后请“报”之愿望就是指:申请“筹”之后的病人或其亲友,尤其是发起筹款号召人请告知捐款之人筹款后款项的使用情况和筹款获益人后续的情况。比如,最终是否达到筹措目标或具体数量;病人是否得到有效救治;灾害影响是否得到缓解,……。 为什么会有“筹”后请“报”这种愿望?我认为这只是作为一个人最朴素的一种感情或小小愿望。因为,人之所以会帮助别人,哪怕帮助的只是一个陌生人,捐助人她(或他)都是有一份期待,一份念想的。捐助人只是希望她的一念善心和实际的一点付出会有一个好得结果,祈愿病人的康复,灾害的消解。当然,这份期待与善有善报的回报截然不同,它在本质上应属一种公共爱心,而不是个人私欲。 既然如此,为什么捐款受益人不可以满足捐助人的这情感或愿望? 至今还记一次愉快的捐助体验。那次的捐助是我的一个学生发起号召的。学生博士在读期间,得知他同学的爸爸患重病了,患者是湖北大悟山乡的。筹措文字说明中,患者孩子,也就是我学生的同学准确的诉说患者病情及家庭困难,没有煽情、祈告和哀诉,文字真诚坦率,筹措金额也不多,大概刚够救治的数目。看到学生证实的文字信息后,犹豫30秒,我捐款了。不久,有信息告知:感谢爱心人士的捐助,筹措目标已达到,请大家不要再捐款!患者已在武汉同济医院得到有效救治,处于休养恢复中。 虽是在微信中知道的一个事件,但自己一直对参与者的做法特别欣赏。觉得发起捐助的人很有做人的方法和分寸,也善良有爱,懂得尊重别人。这年轻人,有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能积极想办法并有效获得求助,但更可贵的是求助过程中,只取他所需要的,不贪婪,不矫情。尤其难得的是获得救助之后,她能将救治信息及时反馈,让捐助者的爱心安全着陆,给每个付出善心之人在心中画上一个完美的善念善愿同心圆! 然而,在现实中,上述事例真是少而又少。多数时候,我们的因一念善心捐款之后,后续就意味着事件的结束,除了忠实的微信系统会给我们自动弹出一条捐助成功的消息,我们不再会获得任何救助人的信息。如此多了,心中也渐渐有了些想法也自然在情理之中吧,更何况前面还有罗一笑事件把自诩为有爱心大众的脸打得啪啪啪的响过呢! 如此的沉默的捐助后现实环境,网络平台上各种的“筹”捐助大家还会心热吗?我想,不热才是正常! 不过,人有旦夕祸福。一旦真有困难了呢?在当下医疗保险和灾害保险还没全覆盖的的情况下,我们真去抓石头砸天? 有先哲斯帕卡尔曾言“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是啊,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就在于人有思想,而思想又与情感紧密相连。作为这世界上一株株柔弱的芦苇草,我们虽各自独立生长但本质上却根根相连,叶叶相依,每有忧忧愁和喜悦当相助或致意。 所以,平凡如我,不富亦不贵,但每有人发出号召求助,不管是身边的同事亲友学生还是朋友圈的好友,但凡证实了的筹款,我都会或多或少的捐赠。“尽微力,以相助,愿安康”,我借留言表达着一份真诚的小愿望,希望每个人的一点点付出汇成温暖的溪流,汩汩滋润困苦挣扎中的心田。 但我也有也仅有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愿望:“筹”后请“报”!                                         2018.04.1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5-0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ek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