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对家庭教育感兴趣?
眼界和格局
在培训领域的摸爬滚打,让我真正理解到人的局限性。曾经的自以为是和自负,在真正的大师和优秀的同龄人面前,真的就是很普通的成长,这样的经历让我真正学到了“空杯心态”,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也不再局限于曾经的成长经历和领域。
信息化时代,职业化已经不是工业化时代的职业化,有太多前辈对细分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总体提炼出来的规律是我们不曾从事这个领域的人无法了解的,甚至于很多人还天真的以为这些领域还停留在他自己的认知阶段,殊不知,已经有很多人借力这些规律让自己和公司的成长进入快车道。而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的成长教育
80后的我们,既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时代的探索者,弄潮者激扬澎湃,拼搏者逆水行舟,被淹者迷茫徘徊。但是对教育孩子,大多数80后都有一颗敬畏之心,因为我们是“自我意识”觉醒最初始的一代,更关注自己也更尊重他人。
关注自己,尊重孩子,所以80后家长教育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是”快乐“成长的拥护者,但是科技快速发展下的当今时代,丰裕的物质条件和时代特性让当下孩子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而这种竞争也充满在家长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是要求提高了。可以很笃定的讲,中国未来50年,孩子们无论学习如何,都不会为了吃穿等基本物质而发愁。但是正是由于物质基础达到了,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才更高。而看不清未来也就是不确定因素太大正是这种要求背后家长们自身的焦虑根本。
逃不掉的责任与传承的爱
80独生子女的历史性特点,形成了当下2221的家庭成员结构,经济条件允许下的80后,其实有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是不需要自己亲自带孩子的,婆婆爷爷外公外婆充当了带娃的主力,而当下工作的特点,待在家里全职带孩子的“妈妈”数量总体还是很稀少的。这就导致80后家长其实在孩子小学前自己承担养育孩子责任的并不算多。
养育矛盾不会太突出,而教育矛盾,在当下时代,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教育观念则截然不同,老一辈对当下教育的了解大多是偏少的,所以在教育这一块,老一辈通常不会过多的介入,尤其是在学业领域。客观来说,80后家长真正承担父母责任是从教育孩子开始的,而这大多是已经滞后了6年。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80后家长深刻体验到了爱的传承,也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当下孩子教育面临的竞争实况,却又是当下父母所面临无法逃避的主题。
小结:对教育孩子的认知有一定的眼界和格局,了解职业化发展的趋势,不是无知者无畏的状态,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和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让我确信需要深入学习家庭教育。而并不是大多数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来源于孩子和父母的矛盾无法调和或了解到一些问题儿童案例故事。当然,很多问题儿童案例如果发生自己身边,对自己的认知同样会发生重大的影响。
教育孩子,中年人的二次成长
有责任才能有成长,孩子是这样,家长也如此。没有亲自负责孩子的教育,养育责任的父母对这一点的理解很难,“当家才知柴米贵和当爹才知父母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董博士说:责任心是管住自己的心锁。责任心的心理学定义:一个人驱使自己去兑现自己所做承诺的心理状态。
当一个人建立起责任心后,在他的价值观中,认为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否则就不该做这个承诺,在他看来,不兑现自己承诺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尽管这样的行为可能让自己很痛苦,但是不兑现这个承诺会让自己看不起自己,会使他更痛苦。
责任心产生自律。人是群居的社会生物,我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如果我们看到了这种影响又在乎这种影响,并希望自己能够对他人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那就会产生自律性。
做父母的责任,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长。
孩子什么都不做只学习和父母只工作挣钱,从责任培养的角度来说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事业优异的家长更需要注重这一点,其实不是孩子责任心不够,是父母自己的责任没有做到。教育孩子的责任重,物质提供只占微乎其微的比重,而很多父母把这个当成了重点。这才会有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后那么多被迫醒悟的家长,而这种被迫醒悟,通常是很痛的。
责任是自己与世界存在寻找某种联系的“意义”的纤绳。找到责任,就找到了“意义”,进而找到自我价值。当父母真正体验到教育孩子的责任感时,你会发现其实这种责任感会让你的人生更美好,更有价值和意义。孩子培养出责任心后,自我价值的认可会让你“放心”孩子的成长,不再担心孩子的过激行为。每年那么多为了学习跳楼的案例无一不是血淋淋的教训,当然,自我价值的产生并不只来源于责任心。
感恩父母,并不是索要回报,但是没有承担做父母的责任,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感恩自己的父母,长此下去,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也会如此。感恩,不需要高调宣扬和喊口号,需要身体力行和心理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