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经,朋友圈里都是朋友,我们在圈里发照片,发心情,发感悟,我们翻看别人的相册了解对方的状况,我们互相点赞留言,我们聊的热火朝天。
那时,我们发婚纱不叫“撒狗粮”,我们晒美照不需“加滤镜”,“吃货”不是个褒义词,“炫富”还没有被揭穿,我们在朋友圈不发广告,也不发毒鸡汤,我们只是敞开一扇天窗,展现一直想展现却从没敢展现的自己。
而现在,我们在朋友圈,要么是阅读一个个读得快麻木的标题,要么是看一段段婚庆体表情的鸡血广告,曾经一个个朋友、一位位同学正在慢慢变成微商、小编、婚介…
我们钻进朋友圈里的五光十色,却莫名其妙地感到厌恶和孤独,那心境就像漫步在商圈的街头,明明周遭游人如织,却恍如隔世独行。
前两天看了篇《一个人的日常》,其中有一张漫画,画了一位男士,他拿着手机窝在沙发里,手指划过一个个微信联系人,却发现没有一个是能说些什么的人。
你的朋友圈是否也已沦陷我想,终有一天,会有一种孤独叫打开微信,你发现“发现”里并没有什么发现,你发现和联系人也没什么联系。
当打开微信你却感到孤独时,你的朋友圈就已沦陷。
二、
前两天,我退了不少群,因为在那些群里,我已经感受不到建群的初衷。那些群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我隔段时间要删除一下聊天记录,因为占内存。
PS:我除了“相亲相爱一家人”,很少有哪个群的图片或者文字能留存超过7天的。清空强迫症。
更虐心的,是不知从何时起,“三色”,“杀妻藏尸”,“我在某世界500强公司任总裁,我老公分分钟让你股票爆跌”…诸如此类,人们在微信中把暴力、炫耀、攀比、不攻扎堆推送,它就像个三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着人性的千姿百态。
可喜的是,幸好求包、约炮等特色功能已经被其他专业平台引流,幸运地给微信留下了一方净土。
但是这些东西的影子并没有剥离我们的识海,我们被商业气息包裹,我们被迷茫扔进孤独,这种孤独不是自我沉浸的孤独,而是慢慢真的成了打开界面里的那个人,身处星球之下,却形同全星球只有我一个人。
但微信不是造成孤独的主犯,它只是网络化时代下,人们把面对面沟通转移到键盘沟通后,仍然没有摆脱孤独感的一个替罪羊。
总得有个人为问题买单,那就姑且让它替罪到底,把网络时代暴露出来的孤独统称做微信式孤独吧。
三、
微信式孤独是被网络放大后的孤独的缩影。
前两天,朋友小东跟我吐槽,说微信越来越恶心了,朋友圈不让看了,随便设置个权限,就阻隔了一个互相了解的通道,而且拉黑也成了时下最大的仇恨,没有之一。
他问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了想,觉得造成微信式孤独的,不是微信本身,而是人自己。
因为当今社会对一个人人生成功的评判标准,只有唯一一个——有钱。
有钱你就可以找老婆,打许多老婆,有钱你就不怕爸妈老的太快,有钱你就不怕孩子上不了最好的学校,有钱你就可以买买买,有钱你可以成为任何一个领域里的牛逼人,比如王者荣耀之王者。
而更具诱惑力的是,有钱你就有了一切的安全感,因为我们意识里,信奉着一个信条——有钱能使鬼推磨,钱能摆平任何事情。
而没钱,狗都可能冲你汪汪咬。
所以我一直以为,有钱就有安全才是当今这个社会最大的潜规则。
没有钱的人困苦难挨,痛不欲生,有钱的人,欲望无限膨胀无处可栖,最终沦为盛世恶魔。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打开微信,或者在某些场所,总能与孤独不期而遇,有点悲观,但谁也不敢说没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一个人如果把钱作为支柱和终极追求,就必定坠入欲望的深渊。而当所有人都这样做时,整个社会就被欲望掌控并折磨。
所以,在黄金时代,千万不要说自己多高尚,没暴富过的人,没资格给自己的品行封神。
人品好不好,有钱了以后再说。
人品都要靠钱来衡量,你说孤不孤?独不独?
四、
说到钱想的比较多,可能贫穷,倒逼了我的思维。
接着思考,我们不管承不承认,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认为精神小康却并没有同步跟上,甚至许许多多的人都还处在精神贫困线以下。
我觉得美洲土著人的那句格言说的挺好,此时此刻我们是时候停下来了,让落后的灵魂跟上。
因为
灵魂不跟上,魔鬼就有隙可乘。
就像种田一样,不长庄稼就长草。
那么什么是灵魂庄稼?
我觉得就是个性的觉醒,越早越好。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只有个性觉醒了,才能在枷锁网中找到一把钥匙,打开其中一具枷锁,获得生命的解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