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还是攒钱
同事曾给我讲过个段子,说美国老太太临死之前说,“我终于还清房子贷款了”;中国老太太临死前说,“我终于攒到买房的钱了”。当时一听,觉得是中国老太太吃亏了,美国老太太聪明。环顾当下,中国其实满大街都是“美国老太太”了,只是有了另一个名词——“房奴”。
哪个老太太的消费观正确,貌似美国老太赢了,住上了房子,活着享受生活,虽说辛苦几十年还房贷,闭眼的时候还清,也算不欠这个世界什么了,重要的是,可以作为资产留给下一代,惠及子孙呢!中国老太一辈子没住上新房,临死攒了一堆钱。貌似只要脑子清醒的,都会选择当美国式老太,因为钱吗,花出去才是自己的,生不带来,死了就更没用了。可是有些消费观念是与身俱来,根深蒂固的,如果中国式老太贷了款,每个月忧心忡忡的,看着除了本金,还有多出来的那么多利息,终日吃不香,睡不着,天长日久,不敢生病,不敢旅游,遇到还款困难时再生出来个好歹的病,然后还没钱交住院费,心力交瘁,别的一时想不开。
没有谁对谁错
孔子见两个小儿争吵,便走过去问,你们吵什么呢,一个说你看夫子,这张纸上是个“窟窿”;另一个说,这明明是个“眼儿”。两人问孔子这到底是个什么,孔子答:是个窟窿眼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本无错,你坚持的和他坚持的,对事物本身而言,很难说谁对谁错。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生活是你的,生活的方式也由你决定,适合他的,未必适合你,你是小富即安的人,就不要过刀尖上拼命的日子。人和人过的日子不一样,有的人住的了陋舍,却住不惯别墅,有的人开得了宝马,骑不了自行车,各有各的乐趣。
二胎政策放开以来,关于生不生的问题,各执一词,聪明人总结了,生二胎的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财力,二是有人力。或者二选一,要么有财力,要么有人力的支持。两个都没有,就别给自己添乱了。有人“生”也有人不“生”,计划生育这些年生育观念也都潜移默化了,生活成本这么高,连自己都养不活的。有时候生不生看观念,怎么养随条件,见过很过条件不好的,也还是坚持生了二胎三胎。某次坐公交,车上有个妈妈带了三个孩子,年纪才25,旁边有大爷大妈看着孩子挺欢喜,说长得这么像哪个是你家的。那位妈妈说,有两个是她家的,男孩不是她家的,她家老三在家里。我瞬时愣了一下,三个孩子的妈年纪才25,且不说他这个符合计划生育不,单是生三个这勇气,够我吃一惊的。有人会问养孩子得花多在经历啊?
生活就是这样子,有人乐此不彼的事儿,有人却要退避三舍,不在一个频道上,可以生一个孩子给100元花,也可以生两个孩子给10元钱花,也犯不着对别人的生活评头论足,观念问题,没里谁对谁错。
别讨论别人的生活
消费观念、生育观念其实都是生活观念,根深蒂固,潜移默化。想要改变是很难的,经常看见超市里大爷大妈等超市八点整点1元食物,不是他们有多缺钱,他们之中肯定有人的退休工资绝对可以秒杀你的收入,他们只是爱过苦日子,爱捡点小便宜,觉得,不就是等几分钟吗,超市晚八点前和八点后的菜价,熟食的标价就明显不一样了,我也等过一次1元菜,看着那么长的队伍还以为有什么大促销之类的。有个同学因为这件事,还写了篇文章,大意是说“我年青时这么努力,就是为了老了不去抢超市的那把便宜菜”。我想说的是,生活是自己的,选择如何生活,可能时候并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往往有我们所处的阶层,所接触的事物与观念以及生活环境决定的,不要对别人的生活嗤之以鼻,也不要羡慕不该羡慕的。别人住着别墅,跟你还着房贷,还是住着廉租房,还是啃着面包在别墅的路拼搏着,都没多大关系,随性也罢,努力也好,你乐意就好,愿意做美国老太也罢,愿意做中国老太也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