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设计不是具体的评价行为,而是要思考如何设计与目标相配套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目标的落实。因为评价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倘若评价和目标不一致,那么师生很可能还是跟着评价走。
两种评价的逻辑:终结性和整合性
1.终结性逻辑:用瓦片铺顶
所谓终结性逻辑是指知识与技能就是学习的终结性目的,而评价的方式就是抽测知识与技能,看学生是否掌握。罗日叶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铺屋顶,知识与技能就像一块块瓦片,评价就是随机选取一些瓦片进行检测,如果没有问题就说明屋顶铺好了。
以往我们采用的“双向细目表”,即以知识点和认知水平为两维来构建评价框架,就反映了这种终结性逻辑。这样的评价只能反映学生是否掌握了零岁的知识与技能,不能有效的反映他们是否能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它过于关注学生在知识点上的认知,缺乏对事物或现象的整体认知和思考,缺少知识整合和综合运用。这种评价框架不适用于学科素养的测评”(杨向东,2018)终结性逻辑下的评价也无法连接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零碎的知识与技能很难迁移到真实生活中去。
2.整合性逻辑:用石板瓦屋顶
整合性逻辑用一大块一大块的石板瓦来铺。石板瓦喻示着用情境整合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所形成的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解决问题来说是更重要的意义单位“联结地调动若干知识、知做技能和知存态度”(罗日叶2011)
整合性逻辑认为素养的形成不是单一情境就可以完成的。斯皮罗的认知弹性理论以“纵横交叉形”的隐喻来描述这一现象,他认为该隐喻暗示“来自不同方向的复杂主题通过非线性多维度的穿越,在不同场合又返回到概念图形的同一地方……这将培养一种适应结构不良领域的认知论信念的结构,提供一套弹性知识呈现的技能,这些技能可随时随地用于知识集合的建构,以适应未来在该领域中知识应用的多样化案例的需要”(斯特弗等2002)因此整合性逻辑下的评价常常有情景族构成——所谓的情境族是指围绕一个或几个大概念的一组情境,情境既要全覆盖,同时也不能太过重复。从屋顶隐喻来看,就是既要避免屋顶存在大太大的窟窿,同时也要避免石板瓦之间有过多的搭叠。(罗日叶,2011)17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