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高赞的一个话题:父母究竟是否应该干涉孩子的职业选择?看得出来,很多人非常反感父母的干涉,并且认为这是“操控”!
父母究竟应该在孩子职业选择上站在什么位置上呢?人生是否能够设计呢?结果看到了《人生设计在童年》这本书,里面的观点非常直接:父母就是应该为孩子设计童年!
作者是美籍华人高燕定,他在女儿高倩5岁时赴美担任A&T大学教授,并把妻女接过来,从那个时候,帮助女儿设计了人生:当律师。女儿不负厚望,不仅把爸爸设计的这个职业目标内化了,并且沿着爸爸设定的人生计划,一步一步努力。自学法语西班牙语中文为以后提前拿学分做准备,提前考sat,也在中学就开始参与模拟法庭,为将来考哈佛法学院做准备。同时也没有放弃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钢琴小提琴写作选美当各种干部兼职,一样都没有放过。最后考上本科考上哈佛,研究生上了哥伦比亚法学院,再顺利进入一流律所。
爸爸肯定是爱女儿的,究竟女儿的选择是自己理性的选择吗?作者旗帜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就是从6岁开始,而美国精英家长,并非让孩子自由发展的,而都是提前规划的结果。早早有了职业目标的家庭,就能提前为孩子做好打算,按部就班的去实现。那些出身政、商、法、医的家庭背景的哈佛孩子中,大多都是在进入大学以前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都选择了政、商、法、医的专业。
从小建立职业目标可能出发孩子发自内心的兴趣,去关注一些与目标有关的事物。全书他详细列举了高倩是如何通过从小周密的人生设计,因为幼年时就锁定的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并经过长期的可以追求和艰苦努力,一路顺畅、一步到位地达到了这一个个崇高目标的。
很多孩子的早年的职业目标很善变,但也依旧要协助他们制定。从“人生目标”着眼,就应该协助孩子从小设定一个或者几个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培养孩子具有广泛爱好和知识面的同时,逐步形成对某些特定专业的关注,让他们从小跟职业目标培养一段感情。
跟童年的职业规划相对比,因为有高考指挥棒,国内的家长更多的为孩子做的学业规划。从出生起,就考虑考什么大学,一切围着高考去行动。而真正的职业选择要到高考之后再去进行,在作者看来,太迟了!职场所需要技能和素养,不是依靠大学四年就可以迅速形成的。相反,与就业有关的12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比中国教育界广泛讨论的“素质教育”更大,包括“自我认识”“教育与职业关系的探索”“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与社会的关系”,还要学习职业决策和进行职业规划。这些能力和指标,是需要十几年的培养和积累,才能够慢慢成熟的。
这也是这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原因,因为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对职业方向做筛选,也几乎没有对个人的知识、素质、能力通过就业的角度进行长期的训练,也自然无法成为满足市场的人才,更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在作者看来职业发展应该有三个阶段“自我认识、教育与职业、职业规划”,这个过程几乎不可能在大学阶段完成。而着眼于一生的教育,应该为孩子提供数理文史哲艺兼顾并重的基础教育。各种职业都有种种没有预想到的必须必备的素质和知识,都有必要从小就开始进行相关训练。作者还提供了公式如下:想成为-如何成为-准备好,成为....
市面上这么多育儿书籍,可能大多都谈到怎么教育孩子,但是旗帜鲜明从职业规划角度去考虑家庭教育,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作者认为:人生可以设计!人生应该设计!而且父母应该从小开始帮助孩子设计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