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当地习俗,孩子出生第三天是要办“三朝饭”的,可现在活生生的一个人突然成了一具冰尸首横在堂屋里,刘家上下哪还有什么心思去染红蛋、带亲友。眼下又快过年了,刘家只好红白喜事一起做,草草办了老三媳妇的丧事。
两个苦命的丫头一出世就没了娘,没有奶水,刘老太只好从粮仓里抓出几把新米,熬出一锅米汤,用盆盛了,每顿舀一点,用温水烫了喂她俩。可稀如白水的米汤能有什么营养,两个丫头天天哭闹着,哭声却是一天比一天虚弱了。刘老汉和刘得胜抱着两个丫头去了村头的老秀才家,说是想请老秀才给两个丫头取个名儿,这没名没姓的,不好养活。
这个老秀才少年时候是地主家的,读过几年私塾。其实也没考上过秀才,只是村里识字的人不多,一开始都戏称他是西河村里的秀才,久而久之也就这么喊下来了。老秀才也不负众望,写得一手好看的毛笔字,所以小孩取名、过年贴春联村里人都到老秀才这儿来索字。
老秀才听了父子俩的来意,看也不看两个丫头一眼,扯着嗓子问道:“什么字辈的呀?”“‘红’字辈,‘红’字辈的。”刘得胜忙忙作答道。老秀才就裁了一方红纸,在砚台上舔了舔毛笔,大笔一挥,写下了“红拂、红袖”四字。刘得胜上过几年学堂,认识字,拿起那方红纸,看着上面墨迹未干的四个大字,连连称赞道:“这个好!这个好!红拂红袖,秀气,将来肯定都能嫁个好人家。”——而这刘红袖就是后来嫁到我们东河村陈门的七奶奶。
腊月二十四,村里来了一个瘸子和一个瞎子。瘸子一手拄着木棍,木棍上挂着磨得发亮的铜锣,一手用一根芦柴牵着后面的瞎子,挨家挨户地唱小调、送灶神画纸讨喜钱。临到刘老汉家门口时,瘸子把手中的铜锣敲得通天响,大声吆喝道:“恭喜大老爷新年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星高照、八方鸿运、九九归一、十全十美、万事如意发大财咯!”瞎子刚扯着嗓子准备开唱,刘老太抱着红拂从堂屋里走出来,屋里头的红袖还在床上哭着,刘老太丢给他们两个大白馒头,说道:“屋里头刚没了媳妇,打打唱唱像什么样!别唱了!走吧,走吧!”
瘸子笑眯眯地接过馒头,又递来一张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神画纸,说道:“我们给您送灶神来了老太太。多多少少给点喜钱也图个吉利您说是不?”
刘老太从瘸子手里接过灶神画纸,连忙叠好塞到了袄子里去,生怕被瘸子再抢了去。开口道:“哪有什么喜钱,不是给了你们两馒头了嘛!不也是钱啊!”
瘸子接口道:“这大过年的老太太怎么说没有钱呢,发大财才是啊。老太太说给了馒头也是。不过我们这位瞎眼先生可是我们村里有名的算命先生,被观音菩萨托过梦的,能知前世今生!老太太要不要趁机算上一挂,过了这个村,可就再没这个店咯!”说着佯装要领着瞎子要走。
刘老太一听瞎子会算命便来了精神,连忙喊住了他们。在朴素的中国劳动人民的潜意识里,貌似瞎眼的算命先生都是最灵验的,仿佛他们瞎了眼便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牛鬼蛇神。刘老太倚在门口,轻声嘟囔着:“我这两个双胞胎孙女刚一出世就死了娘,要不先生给她俩算上一挂?”
瘸子笑眯眯地把瞎子引上前来,说道:“成!那就叫先生给两个丫头算一算——两分钱!”
刘老太在那扭捏了大半天,才从裤兜里掏出一个一分钱硬币,丢给了瘸子,说道:“多了没有,就一分钱,快给两个丫头算算将来的命是好是坏,能不能嫁个好人家。”
瞎子清了清嗓子,开口道:“敢问两位千金取名了没有?”
“前两日刚找了秀才取了,大的叫刘红拂,小的叫刘红袖。”
“嗯。”瞎子若有所思地哼了声,然后掐了下灰白的长胡须,又在面前掐算起了手指,嘴中碎碎有词地念叨着。
刘老太伸长了脖子,等待着算命先生的结果。怀里的红拂哭了起来,怕是又饿了。
瞎子突然停止了掐算,又掐了下胡须,便开口唱道:
“一朝云雨误终生,并蒂红莲不登门。
绿树成荫春风尽,如梦一赋曲难成。”
刘老太听不懂,就进屋拿了笔墨,叫瞎子帮他写下来。瞎子看不见写不了字,便又报给瘸子写。瘸子写得歪歪扭扭的,好几个字不会写又不愿意在刘老太面前表现出来,就都偷偷用圆圈代替了。所以写在纸上的字就成了:
“一朝云雨○终生,并○红○不登门。
绿树成○春风尽,如梦一○曲难成。”
刘老太不识字,看也没看就拿回了屋里去,说等晚上老三回来了让他看看。
晚上刘得胜从死去的媳妇娘家回来,刘老太拿出了纸,递给了儿子叫他看看是什么意思,说是花了一分钱找瞎子算的。
刘得胜看了这满是圆圈的打油诗,也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可看到“不登门”、“春风尽”、“如梦”这些词,也大概猜到了不是什么好兆头,便撕了那纸,破口骂道:“瞎头屁眼的!尽写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娘你怕是给骗子骗了!白白花了那一分钱!”刘老太吓得也不敢吱声,忙着喂猪去了,更没敢提那两个大白馒头的事。
正月里头,老俩口思量着老是这么用米汤喂红拂、红袖也不是个办法,怕还是养不久。正好村里东头的远房三侄媳妇翠子一直不生,去年好不容易怀上了,年前刚生了男孩,却是个讨债鬼,病病歪歪的,过完年没几天就夭折了。现在翠子在家里坐月子,听说涨奶涨得厉害,每天都得用瓷碗挤了倒掉好几碗。老俩口便寻思着去找这三侄媳妇要点奶水。
这天老俩口一人抱着一个丫头,拎了两斤果子一斤蜜枣一斤白糖两瓶大麦酒,共计六样, 走了几里路,过了一板石头桥,来到了三侄子家。刘三桂看到久未联系的远房亲戚,先是一愣,面熟是面熟,但一时却忘了该喊什么,随即便满面笑容地说道:“你老俩口今天怎么想到过来啦!快进来快进来,我这就去买菜,中午就在这吃饭!”
刘老汉连忙说:“不吃了不吃了,我们就是来看看三侄媳妇,她还在坐月子呢吧。”说着就把手里拎的茶食往堂屋里正中间的八仙桌上放。
刘三桂这才想起了按辈分,应该喊这俩老四叔四婶,便说道:“四叔四婶你们这是干啥,侄子我不孝顺这些年都没买茶食去看你们,你们怎倒给我送起茶食来了。你这不是在折侄子的寿吗?”
刘老太接口道:“大过年的,三侄子说什么折不折寿的,也不怕晦气。我们又不是来送年礼来的,就是带点茶食过来看看三侄媳妇,给她养养身子。”
刘三桂看到老俩口手里抱着的双胞胎,又想起了年前他家刚没了三媳妇的事,心里便有个几分数了。笑道:“翠子正在床上靠着呢。你们先坐着,嗑嗑瓜子,我给你们放上一段淮剧听听,我去买些菜,马上就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