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讲了一个关于影子的故事。有一个人讨厌自己的影子,他行动,影子跟着他,他跑,影子也跟着跑,他拼命地奔跑,试图摆脱影子,但还是不成,最后累死了。
2.庄子说,世人其实就是与影子竞走,与一种虚幻不实的目标角逐,知识的、利益的、欲望的,都是和自己相摩相戛
3.“料得青山应似我”——物我相通,是一种预设,但却是一个有根据的预设。
4.《庄子》中有一个相濡以沫的故事。泉水干涸后,鱼儿被困在陆地上,它们用自己的湿气互相嘘吸,用口中的唾沫互相湿润对方(这是庄子所讽刺的儒家的德性主张),回到生命的水中,回到自然而然的状态中,不是让你向鱼表现出一种亲和的态度(有态度,就是情),不是“像”鱼那样存在(有比喻,就是知识),也不是有意去和世界沟通(那是一种目的性的外在活动),而是“忘”于江湖——这个“忘”也不是有意作心理排除的意识活动,而是浑然无知的状态。
5.从干涸的生命暂寄场所,回到本然的生命存在的“江湖”,你要做的就是“游”,哪里有什么理性的分别、目的的争取、欲望的挥洒。
6.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清照说:“水光山色与人亲”;沈周说:“鱼鸟相友于,物物无不堪”。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人的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情怀。
7.谢灵运诗云:“白云抱幽石,绿条媚清涟。”李白诗云:“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王维诗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刘长卿诗云:“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这是怎样的缱绻,怎样的悠游!诗人就是一条优游的鱼。
8.在这诗意的氤氲中,白云拥抱山石,清风荡漾绿林,山月与弹琴人相与优游,流水游戏心灵的轻柔。
9.庄子说:“知道无用才可以和他谈用啊,天地多么广大,人所用的只是容足而已。但除了你脚踩的其他地方都挖空,那有用的地方还有用吗?”惠子回答:“无用。”庄子说:“无用是为大用。”
10.庄惠哲学都是为了“存雄”,如何克服人的渺小而同于天地之广阔,是当时哲学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庄子认为惠子陷入了目的论陷阱,心想其大,而愈见其小,执着于“当于理”,一落理窟,即失本真。
感悟:儒家哲学是一种理性,有一种秩序美;道家哲学史一种感性,有一种自由美。唐诗中有很多哲学观,符合道家思想。
中国美学推崇的是一种未着一字人,却处处写人,人融于物中,人是世界的“大通”中。
人与这世界缱绻,清泉就是“我”适意的心灵,蜿蜒的小径就是我盘桓的意度,淡云微岚将我的心灵拉向远方。
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捏造的形象,比他们本身更持久,与大地同寿。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