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的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是我在大三的时候偶然从同学手中借过来读的。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一本我一口气读完的书。
这本书本是同学收到的生日礼物,我们一起上课,她在课堂上不好好听课,埋头看这本书。课间休息时,我趁她去卫生间的空隙拿过来翻了翻,这一翻,就一直看到了上午的课程结束。下课铃响了,我也没有要走的意思,最终被同学催着走出教室,去食堂吃了饭,回到宿舍继续看,用了午休的时间把它看完。
一口气读完,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好书总是会禁不住再次打开,这几年,又翻看了好几次。特别是每当受控于情绪时,总要翻翻,提醒自己“臣服”,不要与情绪对抗。
关于作者和这本书
张德芬,女,生于台湾,作家。台湾大学企管系毕业,担任台湾电视公司新闻记者/主播多年后,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企管硕士(MBA)的学位。2002年开始,她受到启发与指引,辞去高薪的工作,专心研修瑜伽以及各类心灵成长课程。
除了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还出版了《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和《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创办了“内在空间网站”,在灵修的路上深耕。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张德芬的第一本身心灵小说。以一位白领女性为主角,经由我们每个人每天在家庭、在职场、在其他方面人际关系、甚至在面对自我时都可能遇到的各种事情,引导我们逐渐把眼光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世界。当你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时,也就不会诧异为什么我们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关于我是谁?先回答,我不是谁?
故事是从小说的主角李若菱因与丈夫吵架,独自驾车出去,车子坏在半路,主人公下车寻求帮助,无意中进入一个只有一位老人居住的小屋开始的。主人公在与老人的多次沟通中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救赎。
李若菱只是你的名字,一个代号,你是谁?
你不是你的身体,因为身体一直在变;
你不是你的职位,因为职位也会变;
你不是你从小受的苦,那只是一个身份认同,你认同你是一个受苦的人;
人类的追求:爱、喜悦、和平
为什么得不到这些?——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内在的真我不会随身体而生,也不随死亡而消散,它可以目睹、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日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而我们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我们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把我们与内心的真我隔绝开了,因此我很难体验到爱、喜悦、和平。
关于能量和吸引力法则
作者还通过老人介绍了“能量争夺”、“吸引力法则”,为什么平常看到一些人会感到亲切、舒服,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又有一些人看起来很让人讨厌,也是没有理由的。这就是能量的作用。
每个人有不同的振动频率,和我们振动频率相近的人,就是看的比较顺眼的人。
这和《水知道答案》中描写的同一杯水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画面会展现出不同的结晶是一个道理。动听的音乐与恼人的噪音,可爱的话语与暴躁的训斥,都传递不一样的能量。所以,听到“爱和感谢”的水呈现出近乎完美的结晶。
能量和吸引力法则也能用来解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震动频率一样的人才能成为朋友啊。
关于情绪模式
“如果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稳定的关系,如果你每天生气,感到挫折,那么你就每天都在重复那张神经网络,最终变成一个情绪模式。”
所谓说着无心,听着有意,我们每个人都从外界提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对语言及事件的第一反应通常表现出我们的固有模式。
不管走到哪里,总能碰到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互动方式,这就是人生的固有反应模式在起作用。
固有模式破解之道
破解围绕在真我周围的障碍,更好地与真我联结,作者给出了以下破解之道:
身体——联结
情绪——臣服
思想——检视
身份认同——察觉
关于身体:与身体联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瑜伽、健身、健走、冥想等形式,帮助我们与身体联结,了解身体的需要。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你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
这个世界上太多人以爱之名干涉别人。夫妻之间、母子之间也一样。反思自己,你是真的关心他,还是在干涉别人的事。
你觉得对方生活习惯不好,而你最近有一些体会,想改变习惯,注意饮食。你就自己努力,让伴侣看到效果,也许他也愿意试一下,这比强迫别人改变习惯要容易一些。
关于情绪:接纳情绪,学会臣服。
人会痛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臣服情绪,不对情绪抗争,专注于眼前正在做的事,事情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放下对悲伤的需要!
关于思想:接受这么多的应该,我们产生了很多信念、理想、价值观、态度、标准,来衡量别人也衡量自己。我们从来不去检视每天的思想,是不是也有可能是错的?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
关于身份认同:各种身份信息并不是真的你。突破身份认同要建立觉察的能力。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