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兴趣变特长的能力
前几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以“四朝元老”陈更的夺冠拉下帷幕,连续四年参加诗词大会的陈更,终于在这一年站到了最后。
陈更作为理工科博士生,学业繁忙,但依然冒着“不务正业”的风险,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习诗词文化。同时,她更是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锲而不舍”地一次一次来参赛。
而促使她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对诗词的喜爱。
然而喜欢诗词的人数不胜数,能站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上的却只不过百余人。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有人可以将兴趣变为特长,也有人的兴趣只是“兴趣”。
就像面试、相亲时的一道必答题一样,当有人问:“你有什么兴趣爱好?”时,常出现的减分回答就是:看书、听歌、旅游、看电影……
有一个概念叫“兴趣金字塔”,它将兴趣划分成三个级别:
①感官兴趣: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比如上面说的看书、听歌等;
②自觉兴趣:认知行为参与的兴趣,比如你不仅能感受到一首诗很美,还能明白诗句背后的故事与背景、你喜欢美食就对如何做出美食感兴趣等;
③潜在兴趣:也就是志趣,一种更加强大而持久的兴趣,以对抗高手之路上的重复与倦怠。比如爱迪生能经历1600多次的试验失败,锲而不舍地发明出了灯泡。
高品质地活着,需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让你的兴趣摆脱感官兴趣的层面,让它成为自觉兴趣,甚至是志趣。
看书、听歌、旅游谁都可以做,仅仅停留于感官兴趣,它就不会成为你的加分项。
如果你能因为喜欢小说,而去了解不同类型小说的特点、发展历史、经典作品,发表自己的理解等,这就比仅仅是“看书”出彩得多了。
你不一定要让兴趣变有用,但一定要让它出彩。
2、让自己变开心的能力
曾经有张图片在网络上很火。
只见一个身穿绿衣的小哥,和一个身穿制服的大爷,一起蹲在倾倒了一地的啤酒旁喝着啤酒。
可以推测,这位绿衣小哥不慎将自己要送的啤酒碎了一地。面对惨状,他没有着急、焦虑,而是和另一个人优哉游哉地就地喝起了酒。
去年台风山竹来袭,网络开始传播起用胶带保护窗户玻璃的小窍门。
有的人认真照做,而有的人却另辟蹊径,开始用胶布隔空传话,“约”起了麻将。
李健说,假如有一天身陷苦难,一要接受,二要苦中作乐。
大多数人的心态,往往会因为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而突然崩溃。
然后事情就会变得: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于是就像滚雪球一样,觉得这也不顺利,那也不如意,让人陷入越焦虑越干不好、更焦虑更干不好的死循环中。
周作人曾把“茶道”比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也就是在不完美的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好好活着需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过得乐观些。
我们的生活,都应该是“不后悔,且快乐。”
3、让生活变简单的能力
曾看过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女主麻衣总是将各种物品缩减控制在最低需要程度。
她的家里,物品摆放的就像商店里的陈列品,麻衣贯彻着“扔”之道,让许多人觉得浪费,她的妈妈和外婆也认为,她这么扔东西,太可惜了。
但经历了大地震后,老家的房子受灾严重,无法再居住。全家人只好亲手把最低限度的必需品搬到了临时住的公寓里。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只要原本十分之一的东西就足以维持生活。
我们的日常大概就是:
在早上花费半小时的时间从满满当当的衣橱里挑选出一套适合今天穿的衣服;
微信几十个群的消息此起彼伏,你不一定都会看,但又不舍得删;
双十一剁手,买了一堆“以后可能会用的东西”,结果这个“以后”总是没有尽头……
我们整天在繁杂里摸爬滚打。
梁实秋在《简单,安静,从容》里说:
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
简单生活、慢生活、轻生活,均是一种生活态度,内心富有充盈,生活方能简单从容。
永远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以简单美好的生活完善复杂的人生。
高品质生活,需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学会过得简单。
极简主义生活的本质,并非一味扔东西,而是要控制添置和获取,控制自己的物欲。
它能让我们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上,忽略那些不重要的旁枝末节。
温柔地审视自己的欲望,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去见想见的人,去做想做的事,去享受生命的单纯美好吧。
白居易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然而世界是自己的。
如果我们能乐观对待余生中的每一天,认真对待你想做和在做的每一件事,过得简单美好。
那么这世间的好物,对我们自己来说,即是坚牢。
格拉德威尔曾经说过:“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我不知道,天才是不是“天资超人一等”,但我相信,他们一定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世界上多少带有“传奇”的故事,都离不开一个人身上拥有的某种“信念”。
生活,也是如此。
想要把日子过好,首先心态就要摆正。
拥有一颗“不将就”的心,才会迎来更多“不将就”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