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过年回家才三天,还没感受足家庭的温暖,就被爸妈各种嫌弃。
“狗蛋!狗蛋!这都几点?还不起床!”
“狗蛋,这都几点,还不睡觉?”
“玩手机,玩手机,天天就知道玩手机!”
“哎呀,不如你买张票,出去旅游吧。”
熟悉吗?爸妈的“关爱”是不是让你无力吐槽。
但我们做得就很好吗?当你看不惯另一半时,第一反应会不会也是说两句?(这里给各位单身佬爷鞠躬了)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遇到不如意、看不惯的事,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教育”对方?
因为,多少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的,被教育成每个角色应该有的样子。比如,父亲就该威严;母亲就该慈祥;子女就该乖巧;女朋友就该贤惠。
但是,哪有这么多“应该”啊?凭什么在我想放松的时候,还要被教育。
教育是反人性的
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都是别人期望你成为的样子。
没有人天生爱学习。让人爱上学习前,一定要给对方一个学习的理由。
当然,强制学习是存在且有效的,但前提是你对对方具有强制约束力。当约束力不存在时,教育他人的效果就微乎其微。
就像更新文章,我幻想读者可以像学习课文一样,看待我写的理论性的东西。但显然不现实,我不能要求读者集中精力阅读文章,然后朗读并背诵全文。这样,读者反而会离我而去。
设想一下,一个人忙了一天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掏出手机想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凭什么 “应该”按照我的设想继续完成一系列规定动作。
没道理啊,反人性的。
顺应用户习惯
所以,以后我可能会更改文章的发布时间,选择在用户注意力更易集中的周二早晨,而不是周五晚上九点钟。而且,利用更能让读者感知到价值感的方式,与读者交流。
写文章,是被动的艺术,是在不施加外界压力的条件下,获得读者青睐的艺术。想做到这些,要先清空自己的主观预期,客观观察和研究用户的惯常行为。
其中,换位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想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非常困难。
比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在街上向心仪已久的对象表白,但很不幸,被拒绝了。
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伤心难过。
但路人的想法是什么呢?“快来看啊,有人表白被拒了!”
所以,站在路人的角度,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都快过来看啊,我表白被拒了,哈哈哈嗝。”
今天的内容,也许你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去除对父母、对另一半的“角色化”预期,忘掉他们“应该”怎么做,真实地看看这个人,他/她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做什么就是笨拙吃力。不是简单的教育对方,而是理解、接纳他/她的行为,通过赋予愿景和自身行动来影响他人。因为每一个个体,在非角色化的状态下,都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
今日胡言乱语
1.教育是反人性的,但又是必须的;
2.“教育”能提高效率,“去教育”才能交流感情;
3.没有外界约束力时,不要想着教育他人;
4.千万不要背诵全文。
今日思考
请你回想下,自己有没有“教育”好友的行为,对方的反应是怎样的?你是不是还有更好地改变他人的方式?欢迎你的回信。
我是马振朕。2018,我与自己有个约定,周更一篇有价值的精炼原创文。你的反馈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