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在国外,也许是因为到年龄了,对中国,对历史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于是,我开始看口碑较好的纪录片。上周看了6集《苏东坡》,本周开始看12集的纪录片《中国》。
第一集《春秋-双星闪耀 儒道思想的开创》,主要围绕孔子(孔丘)的人生经历以及周游列国的经历,他惋惜完备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明随着周朝分崩离析而渐渐遗失,并主张礼乐复兴,与老子(李耳)的“道”不同,孔子信奉“儒”。孔子开办了史上第一所私学,给了平民子弟求学的机会,教授他们“礼乐射御书数”课程,提倡“仁”。孔子在鲁昭公的支持下拜访过老子,老子说“聪明深察之人离死亡很近,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者常常招致危险,因为他喜欢揭人之短。”在游历列国的种种艰难险阻中,孔子明白了老子的话。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还有常常出现在书本中的子路、子贡,都在本次纪录片中有与孔子的对话。他73年的一生中收徒3000多人,72位贤人,而他创建的“儒家”学说影响中国2000年。这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就是中国思想界的圣人。
孔子与众弟子被围困时的三问: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一问子路,“难道是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子路答:“大概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是我们的智谋不够。”孔子摇头。
二问子贡,“难道是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子贡答:“老师的理想太博大了,所以天下容不下老师。为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呢?”孔子还是摇头。
三问颜回,“难道是我们的说学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颜回答:“老师的学说博大精深,不被天下接受没有关系的。一个人如果不坚信自己的学说,那是对自己的侮辱。但如果研修的学说正确而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老师不被天下接受,方显君子本色!”
第二集《众声-朝气勃发的百家争鸣时代》,主要讲墨子(墨翟)、庄周、孟子(孟轲)。墨子以一己之力破灭了楚国攻打宋国的意图,因为墨子九次将鲁班的模拟进攻都破解了。墨子原本是孔子的信徒,但慢慢成了儒学的批判者,提倡“兼爱”“非攻”,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正义、为苍生赴汤蹈火。孟子是坚定的儒学传承和实践者,他游历各国,选定了齐国的“稷下学宫”,也就是百家争鸣所在。之后他拜访各个国君,但在战国时期国君更器重兵学,也就是春秋晚期的孙武的《孙子兵法》还有其战国时期的后代孙膑。因此孟子的“民贵君轻,仁者无敌”像个笑话。他与孔子的命运轨迹很像,生不逢时,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不断修养自我人格,乃真君子!之后《论语》《孟子》被称为“孔孟之道”。而庄周则是“道”家学派中的独特存在,他逍遥自在,喜欢用故事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是个行走在天地间的有趣的灵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这前两集,我是在喧闹的商场里看的,原本只是打算吃个午餐,正好有网,就边看边吃,但吃完了也没有逛街的兴致,就连续看了两集。感觉自己好像是个近距离的旁观者,随着片中的人物一起,看着他们得志而欣喜,也陪伴着他们的失意而难过。
让我还比较感慨的是,这些文人在战国时期若不被重用,其实就是平民老百姓,但他们却可以面见七国国君,受到国君的优待也好冷遇也罢,但能与国君畅谈理想、治国,已经很难得了。难道古代的国君门槛这么低?
作为当代的平民老百姓,我心中确实没有像先贤伟人那样有远大的抱负或理想,只想着过好安稳的小日子,顺遂走完这一生。身边不乏对政治、经济感兴趣发表自己见解的人,但我觉得那些见解无关紧要,掌权者所处的地位让他们有大局观,而普通人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已。
金钱不仅能限制我们的想象,见识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