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很久没有回农村老家了。老家对于我这个常年在外地城市打拼的人来说叫故乡。有人说只有离开老家的人,才有故乡。其实当你有了故乡,你便成了一个飘泊的游子,所以故乡已是我永远的乡愁。
厚重的村史
我的故乡——北中原滑县明家店,和黄河故道许许多多移民村一样,名不见经传。据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庆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除以农耕为业,还开设一车马店铺,遂取名明家店。
屈指算来,六百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已聚集成除明姓以外,还有刘、随、张、何等多姓约三百八十余户一千七百多口人的村落。
一条柳青河,在村南自西向东蜿蜒流去。
童年的记忆里,家家户户的土坯房、村东村北曾经环绕大半个村子长满槐树和荆棘的大沙岗、往东南一望无际的盐碱地和沙壤地,以及苦涩涩的咸井水,让我始终想不通当年我的先祖为啥选择这么个贫瘠的地方落户,而且在此繁衍生息了数世。打记事起我就聆听或亲眼目睹了一些穷困潦倒的乡亲们以考学、参军、进城打工等方式纷纷离开了这里。这让我小时候就下决心长大后说啥也要逃离这个穷苦的地方。
十六岁那年,有缘考到县城去上学。从此,我这一走就是几十年,辗转漂泊他乡,始终不愿再回我的老家——明家店。
从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之后,我才开始时断时续回故乡给父母上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日新月异的明家店变化之大,竟然让我每次回故乡都流连忘返,一种油然而生的归属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故乡。
村居的变迁
《创业史》开头描写解放初期一位富裕中农建瓦房,曾让贫农梁三老汉和全村人羡慕嫉妒恨。在明家店,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富裕起来的乡民们逐渐从土坯房里搬出来住上了新瓦房,但是能住上楼房的却是极少数。十八大前,农村宅基地的分配随着土地法的颁布基本停滞,所以多年来加上对城镇化的一些误解很少建有楼房。十八大后,就地城镇化为农村改革提供了振兴新思路。短短几年,许多农户在原址上翻建起以休闲、养老为主的两层楼的农家庭院,然后在庭院里种上生态花草或果木树。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但让生机盎然的明家店充满了魅力,还让我倍加日益思乡。
记得十九大后的一个清明节,我回到明家店。进村尽是一个挨一个大门气派的农家庭院,一没留意我竟然错过了家门,只好下车打听自己的家在哪儿,从此给故乡留下了一个“古(笑话)”。
如今的乡民,不仅住的宽敞亮堂,而且许多家庭还把以前种地用的小拖拉机,升级成了小轿车。我的叔伯哥曾是村委的委员,我问他村里有小轿车的占多少户,他自豪地说十九大后已经超过一半多了。而且有些家庭在县城、在周边城市诸如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甚至省城郑州都有自己的房子。这听的我半辈子竭力营造的所有优越感瞬间轰然垮塌。我问叔伯哥你呢?他说家里拖拉机、代步的小电动三轮车一样不少,你几个侄女侄子每人一辆小汽车,都在城市里上班,各自都奋斗了一套单元楼房。
叔伯哥还特别自豪地说,这几年精准扶贫政策入村入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国家补贴,所以咱村里的贫困户二十大以前都陆续住上了改造后的新房,屋外下雨屋内漏早已成为过去,六百年来这在明家店绝无仅有。
村路的历程
记得我小时候,一条老土路自北向南穿过村子。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每年一到雨季,就自然成为往村南柳青河里排水的通道。改革开放初期,一条新修的柏油路在村东碾平了大半个沙岗,自北向南连接了县城和省城,但村里的路始终是土路。
后来,一位在外创业者自费给村里修了一条自东向西往村里走的连接着柏油路的真正的水泥路,成为村民的口碑。
再后来,十八大之后,在乡政府“村村通水泥路”政策的扶持下,村里的胡同也先后被硬化,连同田间的生产路,已连接成标准的乡村路网。
随着道路硬化,乡民们不但出行方便,生产方便,而且距离百米就安放着一个绿色垃圾桶,路两边露土的地方一律建成了小花池,临路的房墙统一粉刷,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连乡民们的精神面貌也都几乎为之一变。
每次回到明家店,当我信步走在在这样的大街小巷,我走出的竟然是城市的感觉。
自来水流进村民心坎里
明家店位于黄河故道典型的苦水区,全村曾有四眼苦水井。改革开放后,家家户户各自打小压水井取水,结果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四眼苦水井也先后废弃。十八大以来,县乡水管部门利用国家农村解困资金,以联村供水方式,为附近几个村先后解决了吃水问题,但水质依然是苦涩涩的咸。
十九大之后,农村饮水工程不断得到重视,上级经过多次勘查论证,还对柳清河进行了清淤,将黄河水引了进来,不但补充了这里的地下水,还逐渐改善了当地苦咸的水质。
自二十大开始,村委借脱贫之后乡村振兴的东风,在每家每户装上自来水管的基础上,更换提升了地下水网主管道,保证了水压。从此,村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一开水管就有净洁水吃的幸福生活,获得感满满。最近,全村人还终于吃上了盼望已久的南水北调引来几乎能够直饮的丹江水。
路灯下的夜生活
明家店用上电,是在改革之初,主要是家庭用来照明。只有逢年过节,街里的电杆上才装个路灯。
后来随着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十八大以来,亮化工程在农村的落实,明家店曾经漆黑的夜晚被点亮了,盏盏路灯照亮了明店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从十九大召开后, 村里路灯全部升级为太阳能灯。路灯之下,乡民们的夜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
以前,为了熬过漫长的黑夜,明家店的乡民们把二夹弦作为村戏,在村里的十字路口搭个临时戏台,一直传唱娱乐。
如今在田地里劳累了一天,每到农闲的夜晚,明家店灯光灿烂的广场上,人们一边在露天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一边听戏台上的自编自演的村戏,让人听起来满是浓浓的乡土味道:扶贫干部进了村,入户走访吃派饭。精准扶贫出实招,撸起袖子加油干。外号“老虎”刘德省,疯疯傻傻六十三。第一书记不嫌弃,给补办了户口吃保险(低保)……。
悠扬的唱腔,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在明家店的夜空久久回荡。
物流里的乡村新时尚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和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最初村委只有一部手摇电话,到家家户户安装有线电话,再到人手至少一部手机,让家里的电视机都成了摆设。
信息的畅通,让明家店与这个世界密切相连着。不论城市乡村何时发生大小事情,甚至国外发生的新闻,瞬间都能让村民们知晓。人们怀揣着手机种地、赶集、走亲戚、或去外地打工。
随着物流业向乡村最后一站的打通,用指头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你相中的所有商品都会铺天盖地的及时快递到你的手里。你的农产品一个信息或短视频,全世界就知道了。
现在这时光过的真是好!村里上些年纪的人,都不禁由衷地感叹。在城市里快速发展起来的物流新时尚,如今也在明家店流行着。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经让我们这一代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已过上小康生活的新一代,正奔波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相信明天乡村的日子,农民会更富、农村会更美、农业会更强。
半朝銮驾里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魅力
明家店,我的故乡,不知何时已经成为一个靓丽休闲,地方文化底蕴丰厚的新乡村。近几年在入冬之后,特别是进入腊月临近春节,白天为了打发时间,乡民聚集起来开始操练起三百年前敬火神的半朝銮驾。
銮驾又称銮舆,曾是皇族的车驾,代表皇权的威严与至尊。除皇帝使用满朝銮驾,正宫娘娘及国亲、特大功臣等只能使用半朝銮驾。传说当年康熙南巡路过明家店,适逢当地冬季一年一度祭祀火神大型民俗活动,看到热闹非凡,一派盛世升平景象,于是口谕赐予半朝銮驾。历经嘉庆、道光、光绪之后,久演不衰。解放后一度复苏,欢送人民子弟兵赴朝抗战,或对积极缴公粮的农户庆功时,均以半朝銮驾助兴。
如今,富裕起来的乡民,弘扬民族文化,拿出所有道具及十八般兵器,原貌恢复了庄严、雄伟、肃穆的半朝銮驾祭火神活动。十岁至七十岁男女老少皆可参加。每年正月二十明家店火神庙会上,几百人参与的队伍,以独特的形式和独特的传承,在北中原演绎出了独特的乡村非物质文化的风采,彰显出农耕文明的魅力。
作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家店的半朝銮驾经过挖掘、继承、创新已被县市认定,该项目正在申请省级保护。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个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尾 声
在明家店,据说新一届村委,正在明家店这个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与镇政府联手在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指导个别农户在传统小杂粮基础上,试种花椒、金银花、葱、大蒜等,经济农作物已取得了显著效益。
为了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还招商引资,以村扶贫车间为平台,充分利用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创业,已兴办起村服装加工等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一届村委负责人还念念不忘村小学,与本村乡贤,经常去寻求乡县市等的援助,这都是为了让郎朗的读书声,始终在明家店的上空飘荡……
明家店,从一个贫穷的黄河故道小乡村, 已就地发展成一个空气清新、生态良好、人居整洁,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我的脑海里,经常会萦绕着这样一个问号: 走进新时代,我的故乡如今是在为谁而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