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太阳还没有下山。太平来到门外大树下,仰头看着树杈上的一个鸟窝,几只鸟在树梢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太平抱住树干,想爬上去,但是试了几次都失败了。
正站在树下无计可施的时候,突然听到有孩子的笑声,他循声望去,原来有4、5个和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孩子正在那边玩闹,看起来可开心了!
太平丢下鸟窝就往那边走去。只见一个孩子手中拖着一根树枝,夹在双腿间,一蹦一跳往前走,另一只手还做出拍打屁股的动作,嘴里喊着“驾!驾!”仿佛是在骑马。
这是什么好玩的游戏,太平还没玩过呢。
另一边,三个孩子穿着背带裤,在地上比赛“翻跟头”。
这可太有趣了,太平学着他们的样子,也双手朝下准备翻一个跟头,结果双手力气太小,居然侧翻摔在了地上。
太平又疼又羞愧,正不知怎么办呢,一个小孩跑过来友好地扶起了他,问道:“你没事儿吧?叠罗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慢慢练才行!”
“那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
“当然可以啦!要不你先骑竹马吧!”这个孩子说着就拿了一根树枝递给太平,然后给他示范如何骑竹马。
知识点:敦煌古代儿童游戏
骑竹马: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后汉书·郭伋传》记载:郭伋在并州为官时政绩很好,与民众素结恩德,后来“始至行郡,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汉书》第四册“传三”,中华书局,第1093页)。晋张华《博物志》中也记载道:“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说明民间骑竹马游戏的历史十分久远。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中记载:“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这里的“竹马”虽然代指儿时的友情,但也表示骑竹马是当时儿童们的游戏。
竹马简单易玩,以竹、以木、以秫皆无不可,跨于裆下,手持刀、枪、剑、棒之类,威风凛凛,颇有将军气概,广为男孩子所喜爱。民间还有骑竹马预示将来走上富贵路之说。古人也常以骑竹马作为童年的象征,如杜牧《杜秋娘》诗云:“渐抛竹马戏,稍出舞鸡奇。”今天,不少老人回忆早已逝去的童年时,大多会感慨:“记得小时骑竹马,不觉已是白头翁。”
叠罗汉:莫高窟初唐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中画了两组叠罗汉的场景,左侧叠罗汉二童子中一童子着波斯条纹背带裤,一童子着红色半臂交领上衣,青绿色裤子,二童子后又有一红衣童子做舞蹈状配合表演。初唐220窟儿童百戏图像中的童子动作服饰不一,用色富丽,具有明显的唐代绘画的特点,童子的服饰体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的服饰具有中外兼容的开放特色。
太平也学着他的样子玩了起来,这可太开心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