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女孩加入了篮球、漫画、电影……的行列之后,课余时间的分配自然就产生了新的变化和组合。不过,经济能力还是主宰了这一切的分配。电影永远是最花钱的玩意,漫画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气一样免费。当时老师、父母,总以为这些都是无聊的闲事,一些打发时间的消遣,我到今天还是不能赞同这种看法。因为,这和打麻将之类的消遣最不同的,是这些行为里永远都存在着一个梦,一种向往,一种对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存在的信心、期待、依据。我想,每个人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总是属于一个只有自己的空间,洋人称这作“隐私”,我们也许称之为“内在”。这在每个人自幼弱小的心灵里就存在着的,建议性的“颜色药水”和强制性的“一样药”,都是我们今后去点缀着内心世界的一些参考和方法——在选择中找规律,在单调里寻找变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内心中的那幅美丽的图画。
几个同事在一起聊天,说起来孩子们的培训班,大家有的是话题。孩子的教育太卷,弄得家长们一个个精疲力尽,疲于应付。
孩子们又何尝轻松呢?即便是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也是家长为了升学考虑。
“可孩子说她喜欢啊,一个也不想落下!”这可是没办法了,总不好意思打击人家学习的积极性。不过看她一个周末都没时间好好休息,也觉得心疼。
想起来我们求学历程,全靠自己深思领悟,哪有机会上培训班呢?貌似那时候的培训班也没这么多。想学运动?田地里活计都忙不过来,累得你满腹牢骚,堪比剧烈运动。想学音乐,那时候见过的所谓音乐就是中乐班子,敲锣打鼓吹唢呐一类的事,大多是白事上有,不受人待见,自然也没有学习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