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孩子被欺凌后,家长攘外必先安内

孩子被欺凌后,家长攘外必先安内

作者: 方小薇 | 来源:发表于2017-01-06 22:18 被阅读0次

         我们知道,羞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成长过程中在遭受到种种暴力行为结出的果,那么暴力行为便是因了,也就是这最近刷爆网络的“霸凌”行为。

        网爆北京中关村某小校二年级孩子长期被同学霸凌,近日,这名孩子竟然被堵在厕所门口不让走,被装满厕纸的垃圾桶砸头,导致满脸屎尿。双方家长协商时,实施霸凌的学生家长拒绝向孩子道歉和赔偿,老师的观点则是一场玩笑。

          好一个玩笑!

           贝弗莉.恩格尔在《不是你的错》一书写到:无论何种形式的虐待都会让受害者感羞耻,但有些因素会让受害者的羞耻感更强烈,影响更大。比如陌生人的虐待;在公共场合受虐;在同龄人面前挨骂;被羞辱的次数越多;受害人得不到情感支持及自身处理被羞辱事件的能力不足等,这些因素都会让孩子的羞耻感更强烈,影响更大。

         从报道中看得出来,这名孩子是被长期的霸凌,是被同学在公众场合羞辱,并没有得到对方家人的道歉和赔偿(即孩子受到的羞辱不被承认,受了白受),也没有得到校方的同情和支持。孩子的家长曝光了这件事,但是由于受虐经历曝光带来的羞耻感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预测一下,如果不妥善处理,羞耻感将会让孩子终生受累。

          后来孩子家长发了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你向校园霸凌说NO》,不管怎样家长表明了立场和态度,但愿孩子的心能得到也许的安慰吧。

          这几天也看了几篇关于这件事的文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给出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处理方法,都不无道理,受益匪浅。我也想从我的角度谈一些看法。

    在孩子遭遇暴力对待之初,孩子会有类似PTSD的表现,可表现为:

    ◆梦魇;

    ◆对相关提示会情绪激动或愤怒;

    ◆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

    ◆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


    孩子的情感需求表现为:

    ◆安全感、爱、被看见、接纳、尊重

    家长可以做的:

    ◆全身心的陪伴,拥抱孩子;

    ◆承认孩子所遭遇的一切;

    ◆告诉孩子,你看到了他的遭遇,知道他的委屈、愤怒等;

    ◆鼓励孩子释放不良情绪

    ◆接纳孩子,告诉孩子不管他遭遇了什么,你都像以前一样爱他。

    ◆尊重孩子的意愿(说或不说,公开或不公开等等);

    ◆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陪伴着他,他不是一个人在面对;

    ◆告诉孩子父母会帮他要一个公道;

    ◆告诉孩子这不是他的错。

    ◆向孩子保证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以上种种的核心是维护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安身立命的核心的心理基础,就是你相信你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不会受到干扰,它是一种信念,即你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遭遇过暴力的儿童则往往会丧失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即丧失了安全感,那么生存的心理基础就会比较贫瘠,一生可能都生活惶惶不安中。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从中可以看出一失去了安全感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在一个心理学网站的后台,一位40位的男性私信我寻求帮助。他在19岁时遭到同村一位40多岁已婚女性的暴力性侵。几天之后,他承爱不了内心煎熬就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家人(父母、哥哥姐姐),但出乎他的意料,他的家人并不在意,认为这样的事对一个男孩子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认为这件事这位男孩也有责任,而那位女性则对外宣扬说是这个男孩子引诱了她,在那个喊一嗓子全村都听得见的村子里,周围人的眼光与议论足以让男孩恨不得扒个地逢钻进去。对于一个19岁的大男孩来说,发生这样的事情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现在我们知道,男性也可以是性侵的受害者。

          《不是你的错》一书提到,性虐待(暴力)被曝光时的羞耻感最为强烈,暴力事件本身就让人感觉羞耻,而亲近之人(父母及其他家人)的反应则在业已沉重的羞耻感上增加一根稻草,而不被信任或质疑则成了压死受害者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件猥亵事件不仅曝光了,更要命的是,没有人站在这个男孩这边看看他经历了什么,家人报以无所谓、不理解,施虐者反咬一口,周围人则报以嘲讽、讥笑和躲避。这个19岁男孩内心的羞耻感无法估量,他不敢再提起这件事,却自己在心里翻江倒海。创伤最终以症状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娶妻生子,女人也离婚了,再后来,男孩慢慢步入中年,女人也慢慢老去。表面上看相安无事,但这二十年来,这个男人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他说,他一辈都在害怕那个女人来谋害他的妻儿。尽管所有人都告诉他她不会来害他,她不可能来害他,她没必要来害他。他理智上知道,但他仍控制不住地恐惧,恐惧!

           由于他的受虐事件没人理解,没人承认,他的防御机制的作用就把过错归咎到自已身上以减轻羞耻感,同时他又有着消极的灾难化思维模式,虽然害怕但他仍经常关注着那个女人的动静,从细微之处考量着她是否会威胁到自己及家人的安全。当然他看到的全都是危险信息,比如女人退休了就有精力去他家闹事了;女人离婚了,是因为他而离了,她的丈夫要来收拾他了;孩子出国了,是因为女人先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再来他家闹事等等。日日如惊弓之鸟,累不可言。这也是超我很强大的男人,日日焦虑,准备接受做错了事要受到惩罚的后果,其实是自己在处罚自己。

           这是非常严重的心理内耗,他的社会功能也因此受到严重损害,工作几乎无法干下去了,妻子对他失望至极,全权掌握财政大权,他虽四处求治,自己却拿不出钱为自己看病,妻子认为他没事找事,不肯浪费一毛钱给他。生命一片凌乱。

            他的医生诊断他为焦虑症。虽然他的症状有一定的人格底子,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当现实的刺激因素(性侵)发生时,如果家人能够理解他的伤痛,承认他的无辜,站出来为他讨个公道,他会不会保留点安全感呢?说不定只当艳遇一场也不一定呢?至少症状会轻一点吧?

          回头来看看有遭遇霸凌的儿童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在事件发生之初,往往会自乱阵脚、不知所措、悲愤交加,老人和受害的儿童尤甚。所以,父母在愤怒之余要做的是攘外必先安内,即先抚慰家里的不安情绪和可能的过激反应,再集中精力一致对外,最大程度减少二次伤害。这里可分为三步来走:

           1、陪伴、安慰孩子,承认孩子的委屈和愤怒,体会孩子的不安,相信孩子的无辜,即使孩子做了一些过激反应也相信孩子有他的道理和难处,承诺孩子以后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他将是安全的。(重建安全感)

           2、拿出实际行动为孩子讨回公道,让孩子看到家长的力量并相信家长有能力保护到他,也让孩子相信这个社会终究是邪不压正,正义始终站在正义者的这一边。(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3、教给孩子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社会,不全黑也不全白,还有中间灰不溜湫的模糊地带,做好自我保护必要时求助他人还是十分必要的。(保持灵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共勉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被欺凌后,家长攘外必先安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vx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