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源水君生前的亲朋好友及素未谋面的读者们,大家好。我是源水的儿子于乔。很遗憾,以这种方式更新父亲的简书。
2022年中秋,父亲突发脑动脉瘤破裂,5级出血,经抢救无效,于隔天不幸离世。父亲平时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基础疾病,这样的突发事件让人完全没有准备。一切来得如此突然,让人措手不及。父亲一生好读书,文学造诣非凡。每当亲人好友离世,他都会写文章以示纪念。他走后,我也有强烈的愿望记录父亲的点滴。然而,父亲的突然离世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内心打击,每次回忆过往都犹如揭开伤口,让我一直不愿面对。今天是父亲去世的两周年祭日,传统文化中的“做三年”寓意着丧期已满,解除孝服,逝者得以安息。传统仪式中的望云思亲,是对亲人的怀念,对父亲远去的哀思。直到今天,我才鼓起勇气,在键盘上敲打文字,直面过往。
父亲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性坚强的母亲也陷入了抑郁的沼泽。我回到家中,总是努力展示坚强的一面,生怕自己脆弱的一面被母亲发现,从而压垮她。那段时间,我总是在车上反复播放《父亲写的散文诗》这首歌,经常听到泪流满面,声音哽咽,迟迟不愿下车。我变得喜欢那个密闭的空间,因为它能让我尽情释放内心的压抑。正好,父亲也喜好写作,创作了很多散文和诗集,因此我选用了这首歌作为标题。我也庆幸几年前教他使用简书这个平台,使他能够发表文章。每当我想念他时,就会打开他的简书,仿佛父亲就在身旁娓娓道来。
在这两年里,我经历了从最初的不相信、不愿相信,到慢慢接受,漫长而曲折的心理过程。最初,我无法相信父亲真的离世,那种震撼和失落让我仿佛被困在无法逃脱的梦境中。每天清晨醒来,看到父亲曾经用过的东西,心中总会泛起无法抑制的悲伤和不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有时运命已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父亲出生于60年代初期的闽南山区农村,家中排行第五。童年时期,他因哭起来满脸通红,被戏称为“红贡贡”(闽南话)。那个年代的孩子都很早懂事,从小父亲就要跟着哥哥姐姐们上山下田劳作。在那样的背景下,父亲本该继承爷爷的衣钵,在田野里度过一生。然而,命运的齿轮因为一次种红薯把藤曼插反而开始转动。那天晚上,严厉的爷爷多次把他叫起来教训,骂声彻夜,这段经历成为父亲心中的痛。此后,父亲发誓要发奋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摆脱种红薯的命运。
幸好,父亲是有读书天赋的。他的记忆力超群,巅峰时期能过目不忘。我开始记事时,我模糊地记得他曾背圆周率给我听,能背到一百多位。这样的优势让他在依靠读读背背的学科上游刃有余。当然数学成绩也不错,倒不是说他逻辑思维有多强,而是他公式背得牢,这也让他一开始选择了理科,结果高考失利,复读后才认清现实选择了文科。
在县城复读时,他邂逅了县城的姑娘施同学,即我的母亲。经过不懈努力,父亲终于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那时候的大学是真材实料,大学生是天子骄子。父亲选择了他最擅长的中文系。回顾他的这一生,我认为这段时间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学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有母亲书信往来,有佳人等候,有所爱有所期待。
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们,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他大学期间,有几件搞笑的事:70年代末,大伯父和二伯父陆续移居香港,家里的条件开始改善。哥哥们经常给父亲带回稀罕之物。二伯父送了他一块瑞士梅花表,也许是父亲过于显摆招人嫉妒,不久后就不见了踪影。父亲在大学毕业时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赫然写了几个大字:“在卫生间捡到“梅花牌”手表,不该拿走,要还人家。
后面伯父又从香港给他买了一件皮夹克,在80年代中期那可不得了,那个大部分人都在穿布衣的年代,穿个皮夹克出去就是街上最靓的仔。父亲说,他宿舍那些兄弟,约会都经常找他借皮夹克,每每提起,父亲总是洋溢着骄傲和自豪。
过了四年,大学毕业后,父亲被安排到了南安一中教高中语文,参加工作后没多久就和那个等他多年的姑娘成了家。再后来就有了我。他在南安一中教了6年书,虽然时间不长,但成绩斐然,从高一一直带到了高三,又是班主任。他和那一届学生的感情最深,亦师亦友,倾注心血,也打出了成绩,从此父亲就一直停留在教毕业班和复读班的语文,可谓是骨干精英和学校重点培养对象。父亲醉心于钻研教学,时常和同事备课到凌晨2-3点,富有激情和干劲,这也许就是通往名师之路的一个过程。教学事业小有成就之时,命运的齿轮又开始了转动。
那时候是90年代初期,正值改革开放下海潮,我的两位伯父也从香港转战内地,回深圳开了工厂,那时候伯父卖一吨塑胶材料的收益能抵得上父亲一年的工资,一天赚的钱就是父亲几年的工资。二伯父又恰巧要在闽南老家投资建分厂,就叫父亲下海打理塑胶工厂。父亲从此离开他心爱的教学岗位投入了商海,当时学校的领导和同事都为他感到可惜,他们认为父亲是忠厚老实的书呆子并不适合做生意,更适合搞搞教学,在体制内那种大家庭更能发挥他的优势,定能大有成就。他们的担忧并不无道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从一介书生转变为商人,以往面对的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同事,人际关系单纯。下海面对的是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尔虞我诈,变化之大可想而知。以前都是读书本上的书,下海后要读社会的书,刚开始难免也要交点学费。好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处处充满着机会,容错率大,父亲又勤劳肯干,得到几位晋江大老板的赏识,所以都比较关照他,让他有机会站稳脚跟,才能谈发展。出人预料的是,刚开始几年父亲的小生意竟然做得有声有色,为社会创造了40多个就业岗位,还买了两台货车送货。那时候我才读幼儿园,每次父亲回家,我老远就能听到他的车声,我会兴奋的喊着爸爸并三下两除二的跑下楼,跳上他的怀里让他抱回家。
上传中,请稍候...做生意的同时他也不忘他的老本行,他一有空闲的时候就喜欢捣鼓他那些文字,尤其擅长帮人写重建志,写村使,写祖屋翻新志。我感觉,对他来说生意只是营生,这才是父亲真正热爱的事业。父亲博古通今,文言文甚好,后期逐渐有了名气,不少人慕名而来找他执笔写翻建志。父亲走后,大家感叹:“以前都找源水,源水走了才知道这种人才有多难找,多难得。”好在,父亲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文字,这是巨大的财富,可以让他的后人慢慢缅怀他。
“时也,命也”,这是父亲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个人的努力离不开时代的大势,父亲一辈子认真勤俭,无任何不良嗜好,但最后这几年整个生意环境发生了转变,生意开始走了下坡路。2020疫情期间业务不稳定,采取用临时工的经营方式来过渡,却不幸遇到了一个劫难。一位临时工突发疾病倒在了车间,按工伤赔了一大笔钱,从那时起工厂就停产了。父亲自己说那几年运势很差,我以为花钱消灾就能平安度过。老父亲忙碌大半生,本打算关了工厂让他退休享清福,疫情结束后就常带母亲去旅行,却没想到工厂关闭后没两年,父亲还是遭此劫难。也许这就是宿命吧。
父亲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今年,我小儿子刚出生的时候,母亲和我都湿润了眼睛,如果父亲还在,他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孙子出生那该有多高兴。希望父亲在天有灵,能看到此愿已成。此生备受父亲疼爱,恩情无以回报,愿来生还能做您儿子。愿父亲能在另一个世界里享清福,亲爱的爸爸,希望您一切都好。
谨以此篇文章纪念父亲,也特别感谢所有关心父亲的亲朋好友,父亲的简书某种意义上也成了他的纪念馆。想念他的朋友可以多来看看他的文章,定会倍感亲切。我很惭愧,未能继承父亲的衣钵,没有他的文学功底,词不达意,只能记点滴流水账,也欢迎父亲老友们写关于父亲的纪念文章,如有,请发给我,我将发到他的简书与大家共勉。不胜感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