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滚带爬”式的阅读让写作“繁花似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慨叹说“现在的学生读书太少,陈述事实语言乏味,论述观点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准确,言辞简单、没有深度和内涵”。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偏低,学生的写作能力偏低。近日,偶读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部编本)总主编温儒敏的《温儒敏语文讲习录》。他提出,要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主张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以此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不是要求学生每一本、每一篇、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词都要“精读”。他说,要让高中学生在两个小时之内读完一本15万字的小说,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是“绝无可能”的。
我以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先要学会“泛读”,让学生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以此引导学生多读书。读书,是一个耳濡目染的体验过程,是对写作产生迁移的潜移默化过程,也是逐步模仿写作的过程。学生读书读得量大了,思维自然就开阔了,表达手段自然就丰富了,鉴赏能力也就提高了,写作水平会迅速提高。
“漫无边际”的阅读让作文“营养齐全”
写作是阅读的综合再造体,写作需要生活积累、表达技巧的历练和阅读的吸收。当下,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忽视了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而面对包罗万象的书籍,学生又该怎样阅读呢?
一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经典。一个人一生中所接受的教育应当包括“经典欣赏”。经典之所以能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必有其超人之处:要么思想深邃,力透纸背,足以改变阅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么构思巧妙,别具一格,足以扩大阅读者的视野;要么语言功底深厚,举足轻重,足以影响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欣赏经典,就是增加智慧的重要手段,更是增加写作智慧的重要途径。
二是让学生学会浏览“闲书”。许多教师和家长反对孩子看“闲书”,认为“闲书”不能提升应试分数。他们思想中所谓的“闲书”貌似与学生的成绩无关,其实不然。阅读,尤其是大量的“闲书”浏览能够使学生快速扩展知识面,提升借鉴能力,提高阅读兴趣,为学生读万卷书奠基,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其中的综合素质就包含了文化成绩。
三是让学生学会“随便写写”。读书和写作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温儒敏教授指出:“无论读什么书都要‘动笔墨’,那样太累人了,不切合实际。”笔者认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随便写写”。这里说的“随便”是指学生主观上愿意随意写一些有感而发的文章,写一些与所读内容相关联的文章,写一些与之相似的文章。这样的写作,没有要求,毫无拘束。这样的“随便写写”是对“随便读读”的延伸,是对阅读内容的发挥和创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转化为写作兴趣,阅读激情就会转化为写作的力量,是学生阅读“升华性”的质变。
“最恰当的表达”助力作文 “锦上添花”
花里胡哨,虽然形式五彩缤纷,但内容不一定美。言简意赅、平淡通俗看似平常,但不一定没有味道,反而会成为朴素美的典型。阅读中,人们不断观察其中的表现形式,并潜移默化地借鉴到自己的作文中,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词语、句子、段落以及表现手法都是文章的形式范畴,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取舍的。许多学生的作文过于重视形式,给人一种“非凡气质”的表象,是阅读教学中“严重营养不良”的直接表现,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缺乏底气”的外在特征表现,忽视了作文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界限。阅读有两个作用,一是感悟,二是为写作奠基;写作有两个作用,一是释怀、抒情,二是传播思想。既然是传播,就是为了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是,自己“人为”地设置了这么多的字词障碍,阻碍着阅读的速度与情绪,是与我们作文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好的作文首先是思想内容的高大上,要靠平时的阅读积累、生活观察和思考,能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清楚,绝不要用生僻难懂的词语来“显摆”,能够用一个句子表达清楚的,一定不要去用两个句子,做到惜墨如金。
写作的初心要坚守,是为了方便与读者交流思想;阅读的初心也要坚守,是为了与作者交汇心灵。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提倡多读书、广阅读、多思考、深思考、悟道理、勤练笔,提倡做真人、说真话、写真文,提倡文章的形式服从内容,让写作设身处地为阅读着想,让阅读成为写作者梦想的延伸。
——《以阅读的名义审视写作》杨学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