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972166/0b7cd3d278250661.jpg)
作者|冰千里
01
今天的书写属于高功能练习,它会帮助你直接看见自己的感受范围,而范围的清晰化,会让你遇见潜意识。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我常常用感受对接感受,用情绪来承载情绪。
如果你是个特别理性的人会觉得很奇怪,你不太相信感觉之类的东西,它是那么唯心、那么虚无缥缈、那么神秘而不可言说,所以你更相信分析和解释。
但影响人的却是感受、直觉、体验、领悟。
在心理治疗中解释、分析、讲道理之所以有效,在我看来适用于这三种情况:
第一,你们的关系已经很牢固,对方能够听进去你的解释,并试图理解。第二,短期心理治疗,你们没太有时间产生关系并感受彼此。第三,自我功能较弱的患者,你不得不用指导性干预阻止其退行。
除此以外,一切好的治疗效果,都来自感受,寻找相似的感受就成了极其关键的部分。
我想让你通过书写展开,辨认它们,就是辨认了你和关系的互动模式。
02
现在拿出纸和笔或键盘,开始吧,我会指导你走近它们。
先写下当下你最亲的几个关系,就从刚才脑海中浮现的几个人开始,很可能是孩子、爱人、父母。
而接下来我会用孩子举例说明:
请注意,平常的思索是会在事情、语言、行为、外在表现进行,你很少去关注内在感受,所以现在先让自己平复,深呼吸几次,最好一个人独处,什么也不想地安静一会,这便于进入状态。
写下近期对孩子的感受,不是你觉得孩子的感受,而是你自己的感受,猜测他的感受是假设,你自己的感受才是真实,不需要粉饰,就你一个人,不用害怕你的字会公布于世。
许多人分不清感受和想法,这是大量存在的,感受来自心灵,想法产生于大脑。
“我很悲伤”,你的表情、神态就带着答案,事情引发的情绪完全是自己的,而不是任何评价所导致的,你不需要说出来,它就真实在你身体里,你真的觉得悲伤,这会掩盖一切。
头脑出现的任何说明都是为了缓解悲伤,而不是悲伤本身。
而“我认为这个时候应该悲伤”就是个想法,这是大脑的指令,好像要听谁的安排,好像要“应该”、“这样才对”,而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情感。
假设你是能区分想法和感受的,你写下孩子最近让你着急、紧张、焦虑、生气、无奈、自责、愧疚。
对,这是感受,而你的感受是因为另一个人,那就是孩子,所以你的感受来自关系,并非凭空而来。
第二,现在写孩子做了什么让你有此感受。
这一定是你的强项:
作业拖延、不好好吃饭、玩游戏时间太久、考试退步、顶嘴、哭泣、不听话、上课不专心……
写到这,似乎你的感受找到了来源,是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导致了你的负面感受,你以为这个书写可以告一段落了。
不,你错了,接下来,写下你在和孩子那么大时候,你对妈妈的感受,这是第三。
注意,这是大约的年龄段,不一定非得孩子十岁你也十岁,大概小学的时候即可:
我感到生气、委屈、无奈、伤心、急躁。对,就这样。
第四,写下妈妈做了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情绪:
这也是你的强项:
唠叨、责骂、严厉、催促、贬低。
我只是用几个词语来表示,你当然可以写下妈妈具体是如何做的。
好,现在你可以寻找相似之处了,写下来。
虽然相隔多年,但你都是当事人,无论是你和自己的母亲,还是你和孩子。
比如生气,你曾因母亲这样对待你而生气,现在又因为孩子这样的行为而生气,你对母亲的情绪在你和孩子的互动中“重现了”。
并且,重现会让你采取和当年母亲相似的行为,你因为母亲的责骂而生气,也会因为对孩子的生气而责骂、唠叨。
不知这样的解读你是否理解,心理学解释为关系模式的移情,简单说,你正在使用一种习惯,重复在你和孩子身上。
潜意识采用了当年你讨厌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你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难受,启动了“愧疚”来责罚自己,这也有可能是你母亲当年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母亲”只是一个代指,可能是父亲,也可能是奶奶、舅妈等重要养育者。
你的“生气”、“无奈”除了自身,很可能也有孩子的部分,也就是说,孩子也会有生气和无奈,我若让孩子也写下来,他写的你的行为很可能和当年你母亲行为有相似点。
你正在让孩子品尝你曾经品尝过的滋味,知道你曾经的苦恼,这是一种很深的链接。
写到这,会发现很多似曾相识之感,那,究竟怎样才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呢?
事实上,你的感受都是真实的,你、你母亲、你孩子生气也是真实的,这不容置疑,真正需要揭开迷惑的是为何会相似。
这关乎到人格养成,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格养成基于早年养育模式,而我举的例子只是其中很单一的一条线。
习得的“养育经验”内化为人格,排除先天基因和特质,你很难摆脱这个模式,甚至并不觉察。
最安全的就是最习惯的,潜意识也是按照这种模式运作。
也许你会否认,当年父母是苛责的,而你对孩子却是包容的,是的,这极有可能,心理学称为“补偿效应”,你不愿孩子和你当年一样被不恰当对待。
但事实往往不如愿,你的包容很容易走向极端,变得敏感,对孩子很可能变成“过度保护”或“放纵自由”,在这种相反动力下,孩子很容易变得“过度依赖”或“自由散漫”。
这会让孩子胆小、自卑、撒野、无节制,你就很难继续包容,会再次回到“严厉”、“苛责”,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事实上,人格养成是多方位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周边环境、经历事件、学校影响、隔代长辈、兄弟姐妹,都会产生多重影响,而我谈论的只是家庭养育,这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
04
你一定会问该怎么办。
两方面,一方面你要反复进行今天这个练习,不停书写、书写,把各种相似进行描述、体验,你就已经改变了。
不被意识觉察的情绪正在通过笔一点一点浮现,这本身就是疗愈,是的,就这么简单。
另一方面必须要量身定制,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种互动模式,你需要做的是清晰感受相似性,确认其中千丝万缕联系。
整理自己的人格特点,就能明白关系里的困惑,书写是其中一条途径,还可以通过参加体验式沙龙、小组或是一对一咨询来多方位进行。
记住,所有相似的感受一定会泛化,不仅是在和孩子之间,也会在你和其他人关系中、和金钱关系中、和工作关系中出现,无论它们伪装得多么难以辨认,一定殊途同归。
见字如晤:嗨,疗愈写作向你征稿啦!
你好,我是冰千里,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重度孤独爱好者,主攻亲密关系、书写治疗,这是《让写作通往疗愈》系列第37篇
网友评论
文笔极佳,
才思敏捷,
过目不忘,
十年寒窗,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文武双全,
雄韬伟略,
谈吐不凡,
谈笑风声,
高谈阔论,
眉飞色舞,
运筹帷幄,
言简意赅,
完美无缺,
一针见血,
义正词严,
一气呵成,
大显神通,
出口成章,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万古流芳,
一本正经,
一箭双雕,
长篇大论,
功德无量,
力排众议,
力挽狂澜,
气贯长虹,
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
坚韧不拔,
身体力行,
空前绝后,
视死如归,
奉公守法,
艰苦奋斗,
忠贞不渝,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一尘不染,
一鸣惊人,
叱诧风云,
排山倒海,
惊涛骇浪,
雷霆万钧,
惊心动魄,
横扫千军,
惊天动地,
见缝插针,
无孔不入,
口诛笔伐,
文从字顺,
十全十美,
无懈可击,
无与伦比,
励精图治,
壮志凌云,
高瞻远瞩,
忍辱负重,
盖世无双,
龙飞凤舞,
一丝不苟,
日理万机,
明察秋毫,
英明果断,
分身有术,
孜孜不倦,
吾等楷模
施主神人!👍犹如孔孟在世啊!👍神啊!从来未有这么牛x的人出现过亦没有比你更好的神作出现过,你已经成神了!!👍看了你的神作比吃白粉还爽!!贫尼对施主的敬仰之情犹如自来水管爆裂滔滔不绝又似那毒品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天啊!为什么?为什么要让贫尼在有生之年遇到这么有才的神人看到你这么棒的神作啊?太好了!太好了实在太好了!!👍👍👍👍👍就连哑巴看后都忍不住开口大叫:太好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后面省略N个啊字!!!👍👍👍👍👍👍…
心里太难过了,借此喊一喊
那种深深的自责感,挥之不去,看着它在沿袭
或许这就是我今生的课业吧,而我做不到的,这个课业就留给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