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开头的奥马哈滩头登陆并不直接服务于后面拯救瑞恩的故事,却还是很有必要存在的——登陆战除了让观众感觉自己已经陪着死了几回之外,还有两个作用:
1)后面的主要人物,也就是拯救瑞恩小分队中的全部成员——除了后来调过来的翻译厄本之外——分别亮相:上尉米勒,冷静地指挥打开D1缺口,他也是后面故事中小分队的头儿;中士霍瓦特,一直在米勒身边帮助他,习惯收集战场的泥土,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兵;狙击手杰克森,冲锋前会亲吻胸前的十字架、开枪前会祈祷,是个左撇子,有一打一个准的一流技术;莱宾,舍掉自己的装备BAR成功登陆,作战能力也很强;军医韦德,冒着枪林弹雨竭力挽救每一个伤员;机枪手梅利希,缴获希特勒青年团军刀之后突然开始痛哭,他一直对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很敏感;还有……出现了但是暂时打打酱油的卡帕佐。
2)引出了拯救瑞恩的原因:在展现奥马哈滩头流血漂橹的广角镜头之后,镜头聚焦在了一个背包上写着“瑞恩•S”的士兵的尸体上。随着肖恩•瑞恩的阵亡,瑞恩四兄弟中除了最小的詹姆斯•瑞恩还有生还的希望之外,其余三人全部在两星期内于不同战场中阵亡。
肖恩•瑞恩阵亡为了不让那个一连接到三封阵亡通知书的可怜母亲再次受到打击,马歇尔上将让前线组织起救援小队去寻找詹姆斯•瑞恩。这个命令被派到了米勒上尉那里,于是他挑了手下最好的六个,又临时调来了会德语法语、强调自己在新兵训练后再也没摸过枪的翻译厄本,组成了八人小分队。故事主线开始,开头的两条线索有了交集——刚刚结束登陆的小分队踏上了寻找瑞恩之路。
出现在电影名字中的瑞恩其实不算是主角,倒是小分队的戏份更多,而对这八个人的到位刻画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重要原因。人物有血有肉的电影不少,但我觉得《拯救大兵瑞恩》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把八个干着基本上一模一样的事情的人刻画成八个样子。
拯救瑞恩的故事大概包括七个重要情节:草地行军—狙击手对决—教堂休整—攻击机枪—处理战俘—找到瑞恩—兰姆勒守桥战。下面我将按照情节发展顺序来分析小分队的八个人物。
草地行军:“到底为什么要让八个人冒险去救一个人?”
这是八人小分队组建起来之后的第一个场景,虽然只是“行军+对话”这样的简单情节,但是初步表现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刚刚加入小分队的厄本想跟大家套套近乎,然而被梅利希和卡帕佐抢白了一顿——由此判断,他俩对拯救瑞恩恐怕是有点想法的。值得一提的是,卡帕佐此时就为自己之后领盒饭的原因埋了个小伏笔——他提醒厄本,不要对上尉敬礼,否则上尉会成为德国人的靶子。
莱宾是最明显表现出不满的人,他抛出了核心问题:“有人能帮我算算账吗,到底为什么要让我们八个人冒险去救一个人呢?”围绕着这个灵魂拷问,小分队展开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莱宾抛出了核心问题米勒:“谁来回答一下?”
韦德:“莱宾,想想这个倒霉蛋的妈妈吧。”
莱宾:“拜托医生,我有妈妈,你有妈妈,中士有妈妈,我猜上尉也有妈妈……”
厄本:“(一句诗)不要去问原因,只求为国捐躯。”
梅利希:“啦啦啦,你的意思是我们大家都该死咯?”
米勒:“厄本说的是作为军人的天职。”
厄本:“是的长官,谢谢长官。”
杰克森:“长官,我对这事儿有点看法。”
米勒:“讲讲看。”
杰克森:“我的想法是,这次任务是对宝贵军事资源的浪费……上帝赐给我作战的天赋……”
米勒:“听着点,莱宾,这才是正确的抱怨方式。继续,杰克森。”
杰克森的“抱怨”莱宾:“真是好主意,乡巴佬。”
纵观全片,虽然厄本这个角色很不讨喜,但在这里他还是挺可爱的——不明不白地被拽出来,拿着枪跟一帮陌生人一起执行任务,他也就积极尝试着去融入大家。他能轻松恬淡地说出“为国捐躯”这种非常“高尚”的话,也看出来他确实没上过战场。
上过战场的人,可能更容易产生像莱宾那样的想法——都是士兵,都有妈妈,八个人冒险救一个人是说不通的。
相比于厄本因缺乏经历而云淡风轻,再相比于莱宾对拯救任务的怨念,韦德的善良就显得很不容易了。
至于杰克森,他、梅利希跟莱宾算是一伙的,都反对这次任务。除此之外,杰克森的抱怨还深化了他在登陆时就已经展示了一二的人设,即“神枪手+基督徒” ——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作战实力真的很有信心,这个信心恐怕源于他的虔诚信仰。
莱宾无疑是小分队里最直接表达不满意见的人,这也是他之后的人设。不过,除了不满之外,他也很好奇——难道米勒真的觉得这事儿合理吗?
莱宾:“所以,长官,你是从来不抱怨的?”
米勒:“我不向你抱怨,我是上尉,牢骚总是往上发的,你跟我抱怨,我跟我的长官抱怨……”
莱宾:“对不起,长官。那假如你不是上尉,或者我是少校,你会说什么?”
米勒:“这样的话,我会说,长官,我觉得这个任务好极了,值得我全力以赴。我为詹姆斯•瑞恩的母亲感到痛心,我愿意豁出我的性命,还有我的弟兄们的性命——尤其是你的,莱宾——去慰藉她的伤痛……”
这时候霍瓦特笑了笑。他从始至终对米勒绝对服从,从这里能看出来,他和米勒之间似乎有某种默契——他明白米勒这么满嘴跑火车的原因,所以会心一笑。
草地行军中的米勒是个说一不二的长官,而且貌似他对拯救瑞恩这事儿没什么意见。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这一段对话还留下了一条线索——厄本不知道士兵们口中的“Fubar”是什么意思。
厄本询问Fubar的意思狙击手对决:“我们不是来做好事的!我们是来完成任务的。”
这一段狙击手对决是杰克森和德军狙击手的1V1。不过抛开战术层面,这一段的重点性格塑造对象应该是之前戏份比较少的卡帕佐。只可惜,镜头的代价是盒饭。
卡帕佐是个很感性的人。在小分队冒雨来到因战火而破败不堪的小镇后,卡帕佐目睹了德军击杀美军通讯兵,非常激烈地表达了对德军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的不满。小分队在前进的路上碰到了一户当地家庭,父亲请求他们把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去,米勒任务在身,拒绝了那个父亲,但卡帕佐从父亲手里接过哭泣的女孩,并把自己的护身符给了她。
卡帕佐坚持带走女孩米勒愤怒地说:“我们不是来做好事的!我们是来完成任务的。”然后他从卡帕佐手里夺回孩子。卡帕佐高高举起一只手跟那个家庭说着什么,而恐怕就是这只高高举起的手,让他看起来像极了发号施令的长官。卡帕佐被击中了。
全体隐蔽,杰克森提醒大家对方狙击手实力很强,让大家不要贸然现身,然后他独自去跟德军狙击手周旋。期间,韦德一直在问米勒能不能看见卡帕佐伤在哪,他想冲上去救助,但还是被梅利希死死地摁住了。杰克森最终干掉了对方狙击手,危机解除,大家急忙赶到卡帕佐身边,可惜胸部中枪的卡帕佐这时已经因失血过多而死了。卡帕佐临死前掏出了一封家书,跟战友强调一定要重新抄一份然后寄给他的父亲,因为上面沾血了。
面对着死去的卡帕佐,米勒没有过多评价,只是说了一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救孩子”,然后取走了卡帕佐的军牌,转身出发。韦德收好了卡帕佐的信,给卡帕佐盖上了毯子,也走了。莱宾看着躺在地上的卡帕佐,说了一句,“去他的瑞恩”。
这一段留下了另一条小线索:没有人知道米勒战前是做什么的,小分队正在对此打赌。
没有人知道米勒战前的情况教堂修整:“这个瑞恩最好值得我们去救,可事实上十个瑞恩也抵不过一个卡帕佐。”
小分队继续前进,吼死了一波敌人,吓唬了一下假的瑞恩……
一个“乌龙”小分队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教堂,准备修整几个小时后继续上路。教堂修整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戏,米勒的人物形象丰满了很多。
霍瓦特注意到米勒落下了手抖的毛病(登陆前就有这个毛病)。两个人突然聊起了一个叫维奇奥的滑稽的突击队员,笑到不行,笑着笑着米勒冷不丁提到了卡帕佐,气氛忽然又凝重了起来。其实,维奇奥是米勒的一个阵亡手下,米勒清清楚楚地记得,他手下一共阵亡了九十四个弟兄——可见,米勒是一个对生命非常尊重的人。在小分队面前,米勒对卡帕佐的死似乎表现得很冷漠,但这恐怕只是出于他之前跟莱宾解释过的原因——他是长官,长官只能执行任务,不能抱怨。
米勒在最亲密的战友霍瓦特面前吐露了心声:“每当我的一个弟兄战死,我总在想他的死能换来十个人甚至更多……你总是要在战士们和任务之间做一些权衡。”霍瓦特提醒米勒,这次的任务恰恰就是一个战士。“这样的话,这个瑞恩最好值得我们去救,他最好回家之后去治病救人或者发明个长寿灯泡什么的……”米勒说,“可惜事实上,十个瑞恩也抵不过一个维奇奥或一个卡帕佐。”这里看出来,虽然军令如山,但米勒对这次任务是有意见的——牺牲一个人如果能救更多人,才是战士与任务之间的合理权衡,而八个弟兄去救一个瑞恩,显然是不合理的,更何况已经白白牺牲了一个卡帕佐。
米勒对拯救瑞恩的意见另一边,其他人也都睡不着,除了白天刚结束1V1的杰克森。莱宾调侃道,这就叫“主在我心中,任谁也没辙”,梅利希说这是因为杰克森心里坦然。韦德抄写着卡帕佐的家书,跟莱宾和梅利希不无伤感地讲到:“其实想要睡着,试着保持清醒就行了……”韦德的妈妈做实习医生的时候,日程颠倒黑白,韦德总是强撑着等妈妈回家,但每次都会睡着。
韦德讲述自己和妈妈的往事韦德真的是个情感特别细腻的人。与一般的战士不同,比起战况,他会更关心每一个人的情况,这从他与瑞恩的母亲产生共情、以及后来打断小分队翻找军牌那里可以看出来。他对于自己的内心当然也有着非常敏感的认识,但在作战时他不会把这些心里话挂在嘴边,于是,在作战间隙吐露心声时,他会热泪盈眶。
厄本叫住米勒,跟米勒说,或许战争会对自己有益。
厄本引用艾默生解读战争米勒回答到,这可能只是艾默生的自我安慰罢了。“长官,你读过艾默生?”厄本更好奇米勒的战前职业了,不过现在小分队一直在就米勒的职业打赌,米勒暂时不打算跟厄本公布。厄本的人设在这里也加深了——他对战争有着浪漫主义的想法,这种想法正是有知识但没有经历的人常常有的想法。细想想,作为一个没经历过战争的人,我看到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战争,偶尔也会燃起一些英雄主义的幻梦,这种心态跟读过艾默生的厄本大概非常类似。
这一段文戏开始塑造米勒在“长官”、“战士”的这些标签背后的样子,米勒的形象由此往后越来越立体。小分队许多其他人的性格和想法也都碎片化地展示了出来。
攻击机枪:“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救人,而是赢得战争。”
离开教堂,小分队终于找到了瑞恩所在的101空降师,米勒安排韦德尽可能地提供医疗救助,杰克森和莱宾上前帮忙,而梅利希则跟路过的德国战俘可劲儿得瑟了一下自己是犹太人。
梅利希“炫耀”犹太人身份小分队翻遍了狗牌没有找到瑞恩,然后歪打正着地通过一个过路的士兵了解到瑞恩此时正在兰姆勒守桥。米勒掏出地图和指南针,他手抖的毛病暴露了出来——这里给了小分队几乎每一个人特写,霍瓦特抱歉地笑了笑,其他人看到米勒的手之后,纷纷抬眼看米勒。
米勒颤抖的手小分队再次上路,途中发现了许多美国伞兵的尸体——他们丧生在德军埋伏在废弃雷达站的一挺机枪下。
“这里面应该有瑞恩吧。”
“这不是他们的队伍。你哪有这么好的运气。”
米勒开始作战斗准备,打算拿下那挺机枪。
这是一个非常有待商榷的决定。还是莱宾最先提出了异议,他建议绕道,这样或许能不被德军发现;杰克森表示支持莱宾,可以把机枪留给空军对付。米勒拒绝了,他认为空军不会专门来对付机枪。接着,梅利希说,绕道的话,或许小分队还是能完成任务的,对付机枪不是小分队的任务。
米勒:“你是这么想的,梅利希?把机枪留下,任由后面的部队中埋伏?”
梅利希:“不,长官,我只是想说,这是不必要的冒险,这不是我们的目标。”
米勒坚持攻击机枪然后莱宾开启预言家模式:“长官,我有点不好的预感。”但米勒还是坚持了己见。
有一些解读说这里米勒决定拿下机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不无道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要给一段小分队发现米勒手抖的特写。不过我个人认为米勒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分队的行动更有意义一点——八个人如果最后只是救了一个人,小分队的价值实在太有限,不应该再出现像卡帕佐那样的毫无意义的死亡了,即使死也要死得其所。所以,米勒坚决要做攻击机枪这样的“节外生枝”的事。
米勒开始备战:梅利希在右路冲锋,米勒自己在中路,还缺一个打左路的。“谁跑左边?”米勒问道。个人觉得这不是个疑问句而是个设问句,这个位置理应由莱宾来跑,但莱宾没有搭话反倒吐了口口水。杰克森见状,回答道:“我来吧,我跑左边。”然后他把自己的狙击枪换给厄本。霍瓦特试图换下米勒或者杰克森,被米勒拒绝。
翻译厄本被留在后方,其他六个人开始作战。厄本透过杰克森留下的狙击镜,算是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枪林弹雨。战斗结束,战士们大叫着让厄本拿上医疗装备赶紧过来。
韦德的腹部中了数枪,他一步步询问伤势并指导着战友们处理,最终意识到自己受的是致命伤。战友们还在问接下来要如何给韦德治疗,可韦德只是让他们多给自己打了几针吗啡,然后呼唤着妈妈离开了这个世界。
米勒取走那封家书韦德的死是我个人认为全片最伤感的情节。作为突击队员,韦德跟在队友身后一起冲锋的时候毫不含糊,而作为医生,他救助伤员的时候更是不顾一切:他在爆破时会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伤员的伤口,在小镇上也曾想冲上去救助卡帕佐……更让我感动的是,尽管他不开枪杀人,但他见过的生死绝不少于其他士兵,可他却从来没有任由生命消逝而习以为常,会全身心地对待每一个生命、会在救助失败的时候无比痛心。军医是特殊的,别人的目标是杀人,他们的目标则是救人,然而尽职尽责的韦德军医也难逃医者难以自医的宿命。
爆破时用身体挡住伤员伤口的韦德这场攻击机枪的战斗,最终以拿下机枪、杀死四名德军,以及军医韦德的自救失败而告终。
处理战俘:“多杀一个人,我就离家更远一点。”
德军事实上还幸存了一个人,他成了小分队的俘虏。莱宾、杰克森、梅利希把满腔的怒火全发泄在了那个倒霉蛋身上,梅利希还把厄本拽过来,让厄本问那个德国战俘是不是他杀死了韦德。
厄本:“这不重要。”
梅利希:“这当然重要。”
米勒让三个人停手,他让战俘先去挖坑埋葬韦德和之前死去的伞兵,之后再处理掉战俘。厄本看到米勒有杀掉战俘的意思,赶忙上来劝阻:“长官,你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他投降了。”米勒只是冷冷地让厄本帮着去挖坑。此时的厄本一副世界观崩塌的表情——这个世界怎么了?不杀战俘不是国际公约吗?
此时的米勒则跑到了一个没人的角落失声痛哭。其实,按照之前的逻辑,韦德的死要比卡帕佐的死有意义——韦德的牺牲换来了一挺机枪(对于后面的美军是巨大的隐患)、四个敌人的命和一个战俘。但米勒似乎比之前要更加难过。突如其来的感情挑战了之前的理性,既然韦德某种意义上是死得其所,那为什么他的死还是会让人如此痛惜?
米勒为韦德的死痛哭恪守国际公约的厄本和那三个人不同,他给战俘递烟、递水还跟他聊天——投降的敌人就已经是战争之外的人了,不应像对待敌人那样对待战俘。
调整好情绪的米勒回来了,他把战俘拎到一边,厄本不住地坚持原则为战俘求情。不过,米勒最终放了战俘,他让战俘蒙着眼睛往前走,等待美军处理他。莱宾等三个人非常吃惊,直言这件事情处理得相当白痴,莱宾更是再次开启预言家模式,说米勒这样做是白白放虎归山,假如不是美军而是德军发现了这个战俘,这个战俘会立马回归战斗、杀掉更多美军。厄本依旧为原则据理力争,声称这怎么能是白痴的处理呢,这是军法。
莱宾嘲讽厄本米勒没有理会几个人的争论,他让大家收拾东西继续出发。忍无可忍的莱宾跟米勒以及米勒忠实的拥护者霍瓦特发生了正面冲突,他说米勒下令放走战俘的命令就跟下令攻击机枪的命令一样英明。“这下瑞恩的妈妈该开心死了,因为她宝贝儿子的命比我们的两个兄弟的命更值钱。”这话说得相当损,正中米勒下怀,不过我觉得米勒并没有很生气(倒是霍瓦特很生气,因为他知道莱宾在戳米勒的痛处)——他不生气不是出于理亏,而是因为此时米勒的想法就之前已经发生了改变。
莱宾扬言自己宁可蹲一辈子监狱也不愿意再继续这个任务了。在小分队内部矛盾升级到霍瓦特已经拿枪对着莱宾的时候,米勒冷不丁地问了一句赌注现在是多少钱了。“我是学校老师,”米勒公布了自己的战前职业,“我在高中教英语作文……在家乡,大家一听说我的职业,都会说这很明显。然而这个众人皆知的事到了战场上竟然成了秘密,可能战争真的改变了我许多吧,我不知道我回家之后我的妻子还能不能认出我。”米勒对自己因战争而产生的巨大改变百感交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一换一、一换四,还是八换一,这些“战友与任务的权衡”的数据真的重要吗?比数据更重要的,应该是“拯救”这个行为本身,它比杀戮更有意义,因为这更像是战前的自己会做的事情。
米勒对莱宾表达自己的想法米勒跟莱宾说,假如他愿意退出小分队、回去继续作战,米勒不会拦他,随后米勒开始处理阵亡士兵的尸体,其他人也跟着帮忙。莱宾犹豫片刻,还是留下来了。莱宾接受了米勒的想法吗?不知道,但最起码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另外,这段故事让我加深了对杰克森的好印象——他和韦德是我在本片中最喜欢的两个角色。杰克森真的是个好战士的典范,他不是没主见、但绝对服从,该杀人杀人、该睡觉睡觉,杀敌稳准狠、对战友则好得没话说:在观察到莱宾的情绪后会顶替莱宾做本来不该自己做的事,在莱宾决定归队、开始跟小分队一起埋葬阵亡伞兵的时候,杰克森很自然地就把铲子递给莱宾、自己用头盔挖土。感觉杰克森几乎是“无我”的,连自己挂彩了都是米勒告诉他他才发现的。大概,他坚信主一直在守护他吧,所以他自信、他守护别人。
杰克森把铲子递给莱宾找到瑞恩:“或许拯救大兵瑞恩是我们在这次混账的战争中做的唯一一件好事。”
小分队继续前进着。黄花遍地,梅利希小声地唱着忧伤的歌。
梅利希唱着忧伤的歌德军装甲车开过来,小分队隐蔽,意外地发现此处有101空降师的人。那几个人击退了德军。
米勒走上前去跟空降师的三个人互报家门。“亨德森下士。”“瑞恩。”“托恩比。”
米勒:“詹姆斯•弗朗西斯•瑞恩?”
詹姆斯•瑞恩米勒沉默,回头看了看小分队剩下的五个人。他们看着瑞恩,无语。
小分队找到瑞恩瑞恩等人正在兰姆勒守卫一座桥,战况惨烈。他们的长官已经牺牲了,只能由亨德森下士充当指挥,人手非常短缺。米勒于是跟亨德森说明了来意,并把瑞恩叫了过来,告诉了他噩耗:“你的兄弟战死了。”
瑞恩:“……哪个?”
米勒:“全部。”
一阵沉默。
瑞恩:“你们专程赶来,就是为了告诉我这些?”
米勒跟瑞恩说,他可以回家了,并跟亨德森解释,小分队不想落井下石,但是任务在身,必须带走瑞恩。
没想到,瑞恩竟然反抗了这条命令。
瑞恩拒绝跟小分队离开莱宾:“混蛋,为了找你我们已经牺牲了两个兄弟了。”
米勒:“你是想让那些人等你死后再给你妈妈送一面国旗?”
瑞恩完全不理解这一切——为什么要为了他牺牲两个人?守桥的弟兄们都跟他一样拼死作战,凭什么他有率先回家的机会?他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他也问来了牺牲的韦德和卡帕佐的名字,但他最后还是跟米勒说:“可以告诉我妈妈,你们最后在这里找到了我,我正跟我仅剩的弟兄们在一起,我没有理由抛弃他们。我想她会理解的。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这座桥。”
谁能想到,已经费劲千辛万苦找到了瑞恩,小分队的任务竟然会因为瑞恩的拒绝而陷入僵局呢?米勒没了主意,他走到一边。霍瓦特跟了过来。米勒问霍瓦特有没有什么主意。
霍瓦特:“你不会想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米勒:“不,迈克。我想知道。”
霍瓦特:“我觉得,那小子说得没错,他何德何能可以回家?他愿意留下,那我们就走了吧……可是,我也觉得,如果我们也留下来,会不会能创造一点奇迹呢……”
霍瓦特对拯救瑞恩的想法米勒:“哦,兄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瑞恩独自吞下丧亲之痛,而不愿离开生死相依的异姓兄弟。霍瓦特永远明白、理解米勒,因而支持、服从米勒。霍瓦特对米勒从头至尾都是绝对服从的,他甚至为了拥护米勒而不惜跟莱宾翻脸。前期,我会觉得他的服从,是因为他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他最明白军人的天职;而越往后看,我越发现,他和米勒不只是中士和上尉的关系,更是迈克和约翰的关系,他对他的拥护,不仅是出于天职,更是因为他是最理解他、最关心他的兄弟,他愿意拥护他。
于是,米勒决定留下来帮助瑞恩守桥。米勒开始指导备战,杰克森和帕克去钟楼高位,梅利希和亨德森在平地与钟楼构建起立体的火力网,其他人一起制作粘附式炸药,准备正面攻击敌军。分工中有三点值得提一下:
1)瑞恩的任务就是紧紧跟着米勒,“不准有异议”(233);
2)需要一个敌军发现不了的制高点进行火力压制以及观察敌情,这是米勒他们选择钟楼的原因,不过隐患在于,虽然高位不易被察觉,但是一旦暴露,钟楼上的杰克森和帕克是没有任何退路的;
钟楼上的杰克森和帕克3)梅利希和亨德森会根据敌军不停地移动位置,于是梅利希让厄本给他们运送弹药,随叫随到,而厄本在接下任务的时候,出现了和他第一次在片中露面时一模一样的手忙脚乱的情况——安排没有实战经验的厄本参加实战本身就是一个隐患,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其他兄弟都要负责开火。
一切准备就绪,战士们稍事休息。不知是谁找到了一部留声机,放起了法国女歌手伊迪丝•皮雅茨的忧伤的歌,战士们伴着歌声,讲着一些半荤不素的往事……这可能是全片最温馨的一幕了。
战前的片刻宁静不久,敌军坦克到达,莱宾去当“兔子”引诱敌人到埋伏圈。
霍瓦特:“莱宾,祝你好运!”
莱宾:“不用,中士,我生来幸运!”如此轻松地奔赴最危险的地方,这句话看着莫名有点辛酸。不过莱宾再一次说中了,他的确是最幸运的那个。
兰姆勒守桥战:“别辜负这些。”
莱宾回来,敌军上钩。随着地雷的爆炸,伏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地雷、粘附式炸药、燃烧瓶让几辆装甲车失去了移动能力,也干掉了不少敌人,两个机枪点也在顺利战斗。瑞恩和米勒、莱宾一处,在战壕里对付敌军,米勒和莱宾则尽最大力量兼顾杀敌和保护瑞恩两件事。敌军坦克还可以移动,于是米勒冲上来试图往驾驶舱里开枪,瑞恩和莱宾跟着冲上来,但米勒一把把瑞恩摁了回去;坦克的炮头对准了瑞恩所在的战壕,莱宾见状奋不顾身地冲回来把瑞恩拉到一边,米勒对付完驾驶舱后也赶忙回来。
米勒:“瑞恩,你没事吧?”
瑞恩(对莱宾):“从我身上下来!下来!”
莱宾(骑在瑞恩身上):“没事,长官。我也没事。谢谢长官。”
(这段二刷真的看乐了)
莱宾保护瑞恩战事的转折从小分队的第一个盒饭开始。
钟楼上的杰克森和帕克遇到了麻烦。机枪吸引来了敌军的装甲车,机枪的子弹却在这时用完了。机枪手帕克撤到侧面,杰克森开始拿狙击枪正面迎击敌人,他眯起一只眼,全神贯注地上膛、开枪、祈祷。杰克森的命中率虽然可观,但频繁地狙杀让钟楼彻底暴露。敌军的炮头对准了杰克森。
杰克森在狙击镜里看到炮头转过来,他眯起来的眼睛睁开了,注意力从战场上转移到了自己的命运上——我感觉这是全片他第一次思考自己的命运,之前的他只是一门心思做自己该做的。杰克森在片刻后对此作出了反应,这个基本上来自本能的反应真的很让人震撼——他没有试图隐蔽,而是转过头来,用最后的几秒钟时间向并不直面敌人的战友大喊道:“帕克,趴下……!”话音未落,葬身火海。
杰克森在最后一刻的反应差不多以钟楼的报销为分界,战斗开始呈现颓势。接下来遇到麻烦的是梅利希和亨德森。两个机枪手转移到了一间屋子里,子弹快用光了,负责运送弹药的厄本却没有及时赶来。二人呼叫着厄本,不断把敌人扔进来的手榴弹再扔出去……这时,楼梯间传来脚步声,在确认了不是厄本之后,亨德森用最后的子弹打死了楼梯间的德国士兵。似乎危机解除。然而,片刻后一发子弹击穿了亨德森的喉咙,随后一个德国士兵窜了出来。已经完全没有枪支可用的梅利希只能冲上去和敌人进行肉搏,他向莱宾呼救,但莱宾那边也战斗正酣,不可能听见。
实际上,此时厄本已经带着枪支弹药赶到了楼梯间,但第一次参加战斗的厄本刚刚被霍瓦特拿火箭筒攻击装甲车的激烈战况吓破了胆,他端着枪、一步一步颤抖着往上爬楼梯,楼上梅利希和敌人的惨叫清晰可闻。强烈的恐惧让厄本最终没能爬上楼去给敌人来一枪。梅利希拔出他缴获的那把希特勒青年团军刀,却被身体素质更好的对方翻过身来,夺过刀,刀尖一寸一寸逼近梅利希。经过最后一番于事无补的反抗,宿命般地,纳粹军刀还是插进了犹太士兵的心脏。
梅利希在肉搏中被杀杀死了梅利希,德国士兵拾起枪支拿在左手,气喘吁吁地走下楼,遇见了在楼梯上坐着的厄本。看到处于非战斗状态的敌人,厄本竟然把手从扳机上收回,然后举起手来。德国士兵看了他一眼,走掉了。厄本开始不住地哭泣,或许是出于后怕,但我觉得一定也是出于自责。这段真的看得让人痛心疾首,如果厄本稍微勇敢那么一点点,梅利希都有很大概率活下来。不过,我并不能保证,如果我也是个没拿过枪的文员,我一定能比他做得好。
厄本在德国士兵面前放下武器德军还在源源不断地到来,美军只剩下了不到十个人。守住桥是不可能的了,霍瓦特在楼梯间找到厄本,拽着他跟米勒等三人一起准备转移到最后的防线。米勒准备拿火箭筒对付坦克,霍瓦特让米勒带着瑞恩先走,他和莱宾配合使用火箭筒——其实霍瓦特这时已经负伤了,他在之前跟一个敌人1V1的时候腿部中了数枪,但他没有跟战友们说。先走了一步的米勒和瑞恩准备炸桥,他们催促霍瓦特和莱宾赶紧过桥,而腿脚不便的霍瓦特在过桥途中被子弹射中胸部。莱宾搀扶着霍瓦特过了桥。
米勒:“中士!迈克!你没事吧?”
霍瓦特轻描淡写地回答:
负伤的霍瓦特米勒还没来得及炸桥,德军的虎式就开炮了,把米勒炸得晕头转向。恍惚中,米勒看到德军又杀了几个弟兄,而霍瓦特也已经死了——从轻伤、重伤,到死亡,他没吭一声,临死时还依旧看向敌军的方向。莱宾把米勒拽到安全的地方,但米勒看到用来引爆桥的炸药在桥中间,于是他向桥中间走去……
一群刚到的德军向桥上射击——其中就有米勒他们放走的那个战俘。他扣下扳机,杀死了一个美国士兵,再扣下扳机,击中了米勒的胸部。隐蔽在弹坑里的厄本目睹了这一切,一脸惊愕,他的世界观再次崩塌了——如果你在战场上发慈悲饶过了一个战俘的性命(原则上这是对的),他真的可能成为你丢掉自己的性命的原因。
之前被米勒放走的战俘在瞄准米勒米勒没有力气去引爆炸药了,他坐在地上,坦克一步一步地逼近。尽管德军过桥已经基本成了事实,但米勒似乎并没有绝望,他脸色平静,掏出手枪向坦克射击,一下,两下,三下……坦克竟奇迹般地爆炸了。原来,是援军终于到来了。
局势逆转。厄本从弹坑里跳出来,让德国士兵们放下武器。德国士兵们照做了,举起了手,那个之前被米勒放了的战俘直接开口叫了厄本的名字,希望厄本放了他们。厄本犹豫了一下,一枪打死了那个战俘,然后放走了其他人。这一枪是里程碑式的——在厄本第一次开枪杀人、更是第一次杀降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原来的厄本了。
厄本射杀了之前放走的战俘莱宾冲上来查看米勒的伤势,然后跑去找医护兵。瑞恩来到米勒跟前。
瑞恩:“那是P-51反坦克轰炸机。”
米勒:“我们的守护天使。”
米勒试图跟瑞恩说什么。
瑞恩:“什么事,长官?”他俯下身去。
米勒对瑞恩的最后忠告米勒说罢,溘然长逝。瑞恩久久地伫立在米勒身前。
瑞恩是最典型的普通美国士兵形象,他有在家苦苦等待的母亲,他有一起上战场而不幸阵亡的兄弟,他有自己的情绪、会为阵亡的哥哥们流泪,他也有自己的信念、不会为了回家而放弃战斗任务。哥哥们的死让他痛心,米勒等人的死也将在他心中一辈子留下深深的烙印。
莱宾回来,伤感地看着死去的米勒,取走了那封家书。莱宾虽然是小分队里最“不听话”的,但他无疑也是个好战士,这不仅体现在他在战斗中的机敏,也体现在他典型的战争思维方式上(也就是米勒前期的思维)——正是这种思维,让他在战友与任务的权衡出现问题时提出质疑、在战友因为这种“失败”的权衡而丧命时会有所不满。现在,拿着那封一人一人传递下来的家书,或许莱宾多多少少能找回一点那种来自家乡、来自和平的感觉,而六名战友的死,或许也替他完成了某种救赎。
莱宾取走了那封家书这场惨烈的兰姆勒守桥战,最终只有瑞恩、莱宾、厄本三人幸存。瑞恩顽强奋战——哪怕是得知了三个兄长阵亡的噩耗——最终等来了援军,守住了大桥,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而以米勒为首的八人小分队也完成了他们的任务——瑞恩已经踏上了从欧洲战场返回家乡的道路,而卡帕佐、韦德、杰克森、梅利希、霍瓦特、米勒因此任务牺牲。这个关于以六换一的不对等交换的故事终于落幕了。
“人物篇”的最后,我想对小分队的八名成员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约翰•米勒上尉约翰•米勒上尉:本来是个教英语作文的高中老师,战争却把他塑造成了英勇无畏的战士和说一不二的长官。权衡战斗利弊的思维让他质疑拯救瑞恩的合理性,而战前自我的觉醒让他开始义无反顾地拯救瑞恩。
迈克•霍瓦特中士迈克•霍瓦特中士:身经百战的硬汉,绝不让战友在自己身上分心。他是米勒的助手,更是米勒的兄弟,他的服从一半出于天职,一半出于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
理查德•莱宾理查德•莱宾:优秀的战士,他典型的战争工具型思维与后期的米勒严重冲突。他也是小分队中最不听话的那个,会直言自己的不满、会选择退出,但最终幸存的他大概会有所变化。
丹尼尔•杰克森丹尼尔•杰克森:狙击手,基督徒,满足我对普通士兵的一切英雄主义想象,战斗中有惊人的冷静,而且永远很本能地把任务和战友的优先级排在自己前面。他的存在也让我感叹,信仰到底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能让一个人如此专注、坦然。
斯坦利•梅利希斯坦利•梅利希:在面对纳粹的战争中,犹太人的身份是他最大的痛。
阿德里安•卡帕佐阿德里安•卡帕佐:有着与战士的身份和刚毅的外形不相符的感性。
欧文•韦德军医欧文•韦德军医:战场上的人性之光,看惯生死却依旧保持着对每一个生命全心全意的尊重,真的非常不容易。
提莫西•厄本下士提莫西•厄本下士:没怎么见过生死,因而对战争有浪漫主义想象,也有对规则的坚持。真正进入战争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百无一用,以及热血、报国、规则、仁慈等一切美好的想象是多么虚无飘渺。
【END•人物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