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遥的登高

作者: 踽踽独行的芦苇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19:03 被阅读49次

高处是奇景还是孤独?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主席的一首七绝中的诗句,从毛主席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那伟人的胸怀,以及他那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的情怀。正是这些乐观主义的精神,使我们看到了登高中不一样的一道风景。无论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是杜甫的《登高》,我们是难以看出他们的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浪漫主义的情怀的。他们是在经历了现实的坎坷之后,是在经历了人生的绝望之后,发出了比较悲观的感叹,叹自己,叹友人,叹家国。诸多种种,在登高中显得更加的孤独。然而我们也知道毛主席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无论是他自己的一生的经历,还是他当时所处的时代的经历,莫不是充满了磨难,但是,就是这样的磨难,使得他更加地乐观,更加地坚定信念。毛主席所走过地那个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是英雄自然就有着大的气魄,大的胸怀,自然不会被眼前的苟且所羁绊。故而主席的笔下的险峰是无限的风光,令人神往。然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难道杜甫的心中就没有大的胸怀了吗?事实上并不是,杜甫也是有着大的胸怀与气魄的,甚至是超越千古的胸怀和气魄,正是这种胸怀和气魄才使他成为了诗圣,给了杜甫一个圣人的称号,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桂冠啊。多年之后,我们还是会想起杜甫的那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细细去品味我们仍然会为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那么何以同样有着大的胸怀,同样有着震古烁今的气势,毛主席能够积极乐观,而杜甫却发出的是哀叹呢?这里面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气质使然,一个是成为伟人的气质,一个是成为圣人的气质。成为伟人的气质中自然是带有豪迈与乐观,甚至是霸气的因素的,但是成为圣人的气质就不同了,人要想成为圣人,就得带点悲观主义的色彩,我们说孔子,是圣人,孔子的一生虽然说不似后代文人那般失意,但是孔子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的,以孔子的追求来看,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恢复礼,但是他的追求一生也没有实现,而这对于孔子来说则被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色彩,以至于儒家的后学在讨论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提到天命。杜甫就是这样的。杜甫这一生都在秉持着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杜甫希望通过这样一条路径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对于杜甫来说,这一切并没有那么的顺利,这就要援引儒家的所谓的天命了,一个人无论再优秀,无论你有多么大的学问,多么高的能力,你依然不能被时代所认可,那么这就不在于个人了,而是在于天命。但是儒家还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进一步地加深了杜甫地悲剧。而这进一步的悲剧的加深,对于杜甫本人来说,或许是一种煎熬,但是对于我们后代的读者来说,却是一种幸运。幸运在我们能够读到那么成语顿挫的诗歌,能够体会到大气磅礴的精神。故而对于杜甫来说来说,登高是一种奇景,也是一种孤独。而这种孤独也是夹杂复杂情感的孤独,这种孤独凝练着杜甫整个的一生的遭际。

高处的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杜甫是因为登高而引发了内心的惆怅,还是因为内心惆怅而去登高抒怀呢?也许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杜甫的惆怅与登高是相辅相成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在登高之前必然也是惆怅的,以物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杜甫所看到的物是凄凉的,杜甫严重的景物是哀愁的,风是秋天的风,清风是萧瑟的,是有杀气的,在苍茫的天空之下,尤其是在秋天的苍茫的天空之下,登高望远,看到的景物又怎么会不凄凉呢?再加上触觉的感受,萧瑟的秋风的吹拂,内心怎能不惆怅呢?而这还没有结束,还有凄凉的猿鸣的声音,我们设身处地的去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内心惆怅的环境下,我们再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或许,我们的愁苦是要加倍的吧。仰视的视角让人难以承受,那就把视线放到下面吧或许心情会好一点吧,但是,事与愿违,俯视的视角看到的还是凄凉,向下看去,看到的是在急流的江中有一座孤单的小岛,显得凄凉,江水是清澈的,岛上的沙也是很干净的,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白字。在这种景色之下,作者有看到了小岛上面徘徊的小鸟,鸟儿在不停的盘旋,在这秋的高空之下,显得那么的孤单,只有一个小岛可以着陆,又显得是那么的无依无靠。到此为止这凄凉不是又加了分嘛,细细品来,把自己当成那个正在看风景的人,是不是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呢?仰视凄凉,俯视愁苦,那就把视线收回来吧,看一看近处的风景,总会好一点了吧 。然而并没有,把视线收回来看到的是无边的落叶,作者没有说是落叶,而用了一个木字,顿时我们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到了树木上,虽然我们知道,作者所说的是落木是落叶,但是在这样的文字的引导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想那无边的树木叶子都落光了,我们只能看到这光秃秃的一片的树木了吧,顿时有一种把愁铺开的感觉,随着这有形的描写,这愁苦也随着这无边的落木铺排开来了。近处的视线到此也是无法停留了,太痛苦了,那就把视线再往远处看一看吧,再往远处看一看,往远处看,看到的又是什么呢?是滚滚的长江之水,作者用了一个修饰词,那就是不尽,关于长江的意向,我们或许还有印象,一则是说时间的流逝,例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则是说内心的愁苦,如那长江之水一般流逝不尽。杜甫很显然在这里用的是第二个意向。他内心的的愁苦就如同这长江之水一般滚滚东流而不尽。到此作者的视角已经用尽,远近高低都已看完,视线已经无处安放,伴随视线无处安放的还有他的灵魂。在他的眼中或许还有别的事物,但是杜甫就选取了这些,这些已经够了,已经十分的典型了,引起了历代的读者的共鸣,得到了世世代代的传唱。其实,我们也应该佩服杜甫的这种景物描写的能力,景物的选取恰到好处,既有点的刻画,又面的描写,点面的结合使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一幅画面,在看到一幅画面的同时,我们又从这画面中体会出了杜甫内心的忧愁。

景物的极力的刻画与铺排中,我们体会到了杜甫内心的愁苦,那么杜甫到底是什么样的愁苦呢?这就是涉及到《登高》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了。以及涉及到我们下面的这个标题,那就是在经过了千年之后,我们还能够再去体会到诗圣当时的内心的情感吗?或者说我们还能真切的体会到他的情感吗?是否能生出同情之心呢?

愈千年以后的我们还能理解杜甫的孤独吗?

一千年以前的杜甫经历了太多,一千年以前的杜甫也担负着太多。无论是他的经历,还是他的负担都为他的诗歌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杜甫的学识我们自是不必说的,在学识之外,杜甫还把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的准则,时时刻刻都不忘践行着儒家的修齐治平,这是他的负担;杜甫为官清廉,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再加上大唐盛世经历安史之乱之后的由盛转衰,都对杜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有着伟大的追求,却遭遇了时代的变乱的人来说,他的内心怎能不痛苦。而在千年之后的我们对于这些经历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于杜甫的遭遇我们能理解,但是我们的心是不知道的。这个道理我们懂,但是这个道理背后的感性,我们要想弄懂却是很难的。虽然不知道,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去读的,我们所要做的努力就是无限的去逼近作者的情感。那么我们不妨尝试着去无限的趋近杜甫的内心的无限的愁苦吧,去经历一番作者的情感,使我们的情感也得到一次洗涤。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在他的诗歌的最后的两联中写到了自己的内心的愁苦,读完这两联我们不禁内心会发出唏嘘之声,难怪作者在首联和颔联会把所看到的景色写的如此的凄凉,原来作者内心的愁苦并没有如此的简单,作者内心的愁苦是融合了多种情感因素的存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着一“常”字,我们便能体会到杜甫常年在外的漂泊之感,尤其是在这重阳佳节,还在外漂泊,怎能不思念家乡,怎能不思念亲人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多‘字,一"独"字,又把他的内心的另外的情感引了出来,多说明了作者体弱多病,俨然已经成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体弱多病,还登上了这山的高处。一“独”字又表现了作者一人登高的孤独。“艰难”处又何止个人的艰难,如果说杜甫因为个人的处境艰难而生发如此的感慨,那么杜甫就不是我们认识的杜甫了,他的这首《登高》的格局也就小的多了。“苦恨”一个状中结构的短语又进一步地把杜甫的精神状态表现了出来,家国之事还未完成,就已经白发苍苍,就已经人至暮年,怎能不遗憾,遗憾自己再也不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了,不能为天下的百姓做出自己的贡献了。在这山顶之上,自己的情感触景生情,内心的愁苦被数倍的放大,无处派遣时,或许杜甫想一醉解千愁,可是连喝酒也不能够了,正是尾联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体弱多病的杜甫只能任由自己的情绪飘荡,酒也不能喝了,李白曾说:“借酒浇愁愁更愁”,杜甫则是“有愁无酒悲更愁”。

或许此时的杜甫,在这登高时想起了逝去的好友李白;而千年后的我们是否还能想象那个在登高时而倍加愁苦的杜甫吗?

相关文章

  • 千年之遥的登高

    高处是奇景还是孤独?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主席的一首七绝中的诗句,从毛主席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那伟人的...

  • 九月

    九月越过山腰, 十月咫尺之遥。 只身行远登高, 望前路渺渺。 醉卧过往今宵, 笑愁多喜少。 来时小道, 树叶渐老,...

  • 七绝/与女儿视频

    万里之遥亦近邻, 千年愿梦早成真。 视频各见天涯外, 一样江心圆月新。

  • 五十一、九月九的银杏

    重阳节,登高节,敬老节,银杏树又称公孙树,是长寿象征,也是儿孙同堂之乐的象征。 登高眺远,你有没有在山顶偶遇千年古...

  • 登山

    步步阶梯 通向山顶 一走一歇 鸟鸣人笑 高不胜寒 一览无余 山顶之遥 风光无限好 不畏路途辛劳 人人一心只为登高 ...

  • 台山寺怀古(新韵)

    步步登高古道幽,放眼茶山绿油油。 千年古刹台山寺,暮鼓晨钟度春秋。

  • 今日重阳,说说那个你们都认识的孤独登高客

    古时候,重阳佳节是登高的日子,登高,踏秋,赏菊,无限肆意与闲适,正逢此节,听梦不愿醒,便来看看千年前的那个孤独的登...

  • Yang Qin

    不觉每步有煎熬将叹息息掩于身后的长廊大海十步之遥浪起浪又消终究无法渗入周日的空档 以为登高能瞭见远海那边的故乡船来...

  • 暮色

    暮色苍茫临汉宫, 凭栏舒啸籍秋风。 登高壮观常怀古, 三千年来无不同。

  • 暮色

    暮色苍茫临汉宫, 凭栏舒啸籍秋风。 登高壮观常怀古, 三千年来无不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年之遥的登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bp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