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刘勰的“六观”,第一观便是“位体”,即从文章的体裁、整体风格等角度来分析。本诗体裁为五言律诗,律诗的最大特点便是格律要求严格。这首诗以送别为内容,表依依惜别之情,而其律诗的“位体”相当于一个框架,使得浓重的感情在有限的位置中迸发出来,情真意切,更显张力。
第二观是“置辞”,是指分析作品语言的含义及特点。本诗开篇写景,由送别友人的地点切入,写山写水。用“青山”对“白水”,“横”对“绕”,“北郭”对“东城”,形成极工整的对仗关系。其中,诗人用“青”与“白”渲染色彩,“横”写山之静,“绕”写水之动,铺开一幅清新开阔的画面。“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在这里别过,你就要像孤独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的征程了。将即将远行的友人比作“孤蓬”,说他将像飞蓬一样孤独地飘游。“万里征”单独抽出来好似豪情万丈,但在句中与“孤蓬”相结合,却是突显出了飞蓬的渺小孤独,添上一种寂寞苦涩的意味。颈联对仗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工整又不失自然。漂浮的白云像是出走的游子,缓慢下落的夕阳像是惜别的故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尽管不舍,但总有告别的时候。情到极致,却也只能“挥手自兹去”。挥手,如此简单的动作,也包含千种风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见在离别时分,尽管隔着遥远的时空,人们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正在这悄悄的离别时刻,那两匹马仿佛通晓心意,鸣叫了起来。“萧萧班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临别之时,马儿也不愿与同伴告别,发出嘶鸣。马犹如此,何况人呢?诗人同友人转身别去,徒留萧萧马鸣回荡在空旷天地间。以马儿鸣叫结尾,使得意境开阔,又不失缱绻无限。
第三观是“通变”,是指即运用比较的方法,看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无对前人的继承和革新。这首诗歌以送别为内容,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寄情于景,继承了送别诗的写作特点。首联有“绿”“白”的字眼来描摹出画面,颈联又有“云”之白,“日”之红,色彩明丽,相互映衬。颔联运用比喻、想象、夸张的手法,友人是“孤蓬”,前路是“万里”,视角拉高,指出世间苍生都只不过是遥遥万里中前行的蓬草。而在浩渺苍穹之下,这份离别的哀愁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样的浩荡之气是诗人直面孤独的感悟,更是盛唐时代气息的体现。
第四观是“奇正”,指看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否多样统一。要求平中见奇,奇归于平。本诗内容虽是离别,但它的风格又不像别的送别诗那般哀婉缠绵,别有一番风味。诗中有人的告别,草的蓬飞,马的嘶鸣,将人情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洋溢着清新自然之风。这首送别诗寄情于天地之间,风格清新自然,毫无矫饰。这独特的洒脱风格使得整体内容统一,更显情深意笃。
第五观是“事义”,指看作品中描绘的人、事、景、物,是否生动、典型,是否符合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传达思想感情等的需要。本诗化用《诗经·车攻》诗句“萧萧马鸣”,添一“班”字,成为离群的马。生动地写出马儿鸣叫的凄凉,烘托出与友人离别的无限缱绻。颈联用“浮云”、“落日”的景物,写出游子的漂泊,故人的不舍,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担忧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第六观是“宫商”,是指即看语言的音乐性,即语言的节奏旋律是否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符合。本诗节奏明快,押下平声八庚韵,韵脚是城、征、情、鸣。八庚韵“大雅铿锵,慷慨不平”(汪烜《诗韵析》),有开阔、雄壮之意,符合本诗豁达洒脱的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