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他的出现,会让你千篇一律的生活变得那么妙不可言。我们那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他眼里,我们的世界让他的充满着神奇与不解,而我们觉得他们有时候很难让人理解。
就像前一段时间,我家孩子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很生气,让我非常不能理解。才不到两岁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多不如意的事情呢。
然而,如果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情绪的话,他一天都会处于愤怒不安中,任何一点小事都会把他惹得炸毛。这样的情况,会让我不由自主的被带动跟着暴躁,焦虑。然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就验证一个定义——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所以,那阵子,家里面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完整过。因为生气,而且砸到,摔掉了一些大大小小,能被移动的东西。当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的时候。是在看了Dr.魏《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很是受启发,我冷静的思考了,找出原因。
孩子生气所产生他的负面效果,我只想去压抑而没有想过怎么去化解,在这过程中,我并没有试着去理解他,而以自己的想当然,强压于他。而他感到委屈。愤怒。不解也难过。还不善于言语的表达的这个阶段,他只能用哭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扔它的小玩具进行发泄。
当我了解到真正的原因。就如书中所说,是由于小孩子的上层大脑还没发育完善。
什么是右脑,什么是上层大脑?
西格尔把人的大脑分为横向左右脑,纵向上下层大脑。
左脑负责:逻辑、语言和求实。
右脑负责:情感、非语言的信息,如表情、眼神、语气语调。
上层大脑负责:高级分析思维能力,如决策、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等。
下层大脑负责:强烈的情感,如愤怒、恐惧等。
孩子3岁前常常出现情绪失控无法自已,这是因为他们的右脑(情绪)占主导,而且上层大脑(理性)还处于发育中。
想不通,也没有办法理性表达的他们,只好通过发脾气来宣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与孩子讲道理是不起作用的。因为你们不在同一频道上,父母用左脑在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却处于右脑情绪泛滥中,就像两条平行线,没有联结。
等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应该先。保持自己的情绪平稳。然后引导着孩子。让其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在一步一步的把问题给解决了,这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举个例子来说,就拿孩子午休喝奶的这件事情。
小家伙一般睡午觉的时候只喝一次奶,要么睡前要么是睡醒之后喝。可是小家伙会经常,耍赖皮想要喝两次睡醒也喝睡醒也喝。我若不允许,他就各种撒泼打滚,各种的哭闹,表达不乐意。
而我呢,先是去安慰了。再到我耐心用完时候。对其大声的指责。然而,他被突然其来高分贝怔到,等缓过劲开,更是背本加利效,满地打滚,扔玩具,发泄各种不满。
是谁有多好的脾气,都是不能够忍受他这样无力取闹的行为。当然,对于正常人来说的话是不可理喻的。因为我知道他跟我们是不同的,他的大脑发育是不完善,而造成他这样不能控制自己。等我理清思路,坚定自己的想法。换位思考。我才能足够理性的去处理当下的这种情况。
等他稍微不激烈的时候,抱着安抚他,等他情绪不那么激烈的时候。我在试着跟他说:“我知道你是因为没有喝奶奶而感到不安,很难过妈妈非常能够理解。”小家伙,委屈眨巴眨巴,又留下眼泪。
“但是你在睡前已经喝过奶奶了。我们现在可以去吃你最爱的橙子或者是山楂条好吗。”我试探给他一些选择,和建议。
等小家伙的情绪稳定,对我提出来的条件没有反对,我就把切好的橙子,放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眼前一亮,愉快地接受了。好似之前那场暴风雨,没有发生过。
在此后的午休之前,我都会事前跟他说好:“你现在把奶喝了,但我睡醒就没有奶,你不要哭。”
他是懂非懂的给我点点头说,现在是要喝。但在他喝完之后我还会再提醒他一次,当你睡醒之后是没有奶喝的。我是想让他知道,他现在所答应的东西跟将产生的后果。
但他醒来的时候,想要在喝奶的时候,我会把之前告诉他的话再重复一遍。刚开始他懵懂,可能还会在哭闹,会在打滚。但是我重复了。重复了几次告诉他你睡前喝过奶,醒来是没有奶喝哦。
就这样,很神奇,没过几天,一个下午他突然开窍了一样,醒来之后并没有打闹,也没有哭的要喝奶,而是乖乖的说要是吃橙子。我突然觉得好欣慰。觉得这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实我觉得亦师亦友,才是小家伙与我现在的状态,也是我最想要的一种状态。他让我学会了好多,好多,能表达出来又是那么微小。我还会记录着你我的每个时刻。这不仅是你的成长之际,同时还是我的重生之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