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乌镇不如雨乌镇
雨乌镇不如戏乌镇
乌镇西栅·西市河东·百花集茶舍·微雨似无
“先生您来了,快请进,我给您倒杯茶喝。”
“不用麻烦, 我走过这里,进来看看,你们这都挺好的吧。”
“挺好的,先生还是喝杯茶吧,您忙吗,今年还在我们茶馆演戏吗?”
“我今年的戏已经都演完了,这两天还剩些剧务的事情要忙,今天还景区里还有一天的戏在演。”
“先生有空就来我们这喝茶。”
一个茶馆的服务员姑娘,和一位也许是某个剧组的导演或演员的先生(去年的戏剧节这位先生就是在这个茶馆取景演戏)
� 一.
我的乌镇之行虽不是从这里开始,但这却是我在乌镇盘桓的这两天见过的最美好的场景。笔下无神,写不出当时的韵味,觉得这不像是在这个时代,却又说不好这一景该向哪里追溯,好像是剧本排好的一幕。
茶舍向前是女红街,名为商铺集中,实则短的很,店面也少,每一家店都精心的装修,所售商品也绝不是批发市场就能轻易找到的。好像这条街是勉勉强强,为了实现景区的购物功能才杵在这里的,却又不甘平庸,做精致的自己。
再过了这条女红街,再往前走有一家名叫步步莲花的泰式餐厅,第一次路过这里的时候,见木门旁的客座坐着一位先生和一位小姐,都身着绸缎面元宝图案的唐装,彼此相对而坐,桌上有咖啡,手上有书,并不言语,脚边门外是临河石板路,河面上时不时有小船划过,也会传来河对岸的街头话剧的音乐声或者观众们的欢呼称赞。 我和狒狒路过之后,又找回这家餐厅,也选了门槛旁边的位子。我点了一杯白兰地伯爵奶茶,入口是白兰地的微烈,回味是奶茶的醇香,微醺,也大着胆子去打量店里的人。一个穿着正式的哥们,梳着整齐的头发,独自坐在大吧台桌上,好像在写些什么,又时不时望向门外。总觉得他也在观察周边的人,像一个作家独自安静地在观察生活,自恋地以为他会关注我哪怕一眼,我就会成为他作品里的一个过客。里侧木门旁一个和赖声川一样发型的大叔专注地和对面的我已记不得长相打扮的人讨论着什么,距离满足不了我窃听的欲望,可我觉得他们是在聊着话剧吧,毕竟大叔看起来就是个大导演。
我和狒狒也算是附庸风雅一回,聊着周围我们正在偷窥的人,小心翼翼地;聊着来乌镇后遇到过的人,茶舍姑娘、客栈老板;聊着看过的剧,左轮手枪、橡皮工厂、眺望……我们起身离开的时候,那对唐装伴侣还是在我们背后安静地坐着,就像一幅画一样,可惜到你根本猜不出他们是谁,在这画中,他们聊过些什么,不过我想也是艺术吧。
二.
在这里,下雨时你打伞或者不打伞;和着那位总觉得是来自西班牙、身上背着好多件乐器、一个人就是一个乐队的游街歌手,扭一扭拉丁舞步;边走在路上边摇头晃脑哼着歌;或者穿一件自从买来就因为觉得太暴露而从未穿出门的露肩衬衫……都不觉得有任何不自在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总觉得自己和艺术一样,那么自由。
此次乌镇之行是为观剧而来,一天半的时间看了冯导和赖导的两部大作,外加青年戏剧竞赛决赛的两场好戏,对我这种勉强算得上是戏剧爱好者的外行来说真是饕餮大餐,甚至都难以消化。
《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一双黑白相间的眼睛》
刚到乌镇的第一天晚上,是水剧场孟京辉的《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一双黑白相间的眼睛》。说实话,没懂。之后还特地去豆瓣一下,有网友的总结很有意思;“演员很卖力、形势很丰富、黄段子很多。” 故事太长太零碎,我不知道该怎么在一两百字之内说清楚。在我看来,这部剧,前半段讲畸形的爱情,后半段又来了政治讽刺,至于两段的衔接,有点突兀。 撇开我看不懂的剧情,这部剧总还是有吸引我的地方,比如舞蹈音乐巧妙地穿插在整部剧中,演员们的声音都很迷人(男演员的声音都好听的过分)不论是念白、独唱还是合唱都绝不输专业人士,可见优秀的话剧演员都得是全能型的。尤其是前半场的女主角路易莎,她美丽、善良、固执、痴心、性感、狂野,她呼喊,狂笑,甚至像一个陀螺一样疯子似的地甩动她的长发,她毫无顾忌地去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痴恋和对性的渴望,她抖动双乳、性感地撩起白色的裙摆,有点粗俗却充满撩人的气息,我突然就被她吸引住了,我觉得她是比画着烟熏妆、抽着烟,穿着深V小黑裙,矜持地摇晃红酒杯的女孩子更有魅力,如果我是男生我一定去追求她、深爱她,为了她的美,她纯净的天性,就像她的一袭白裙和她的狂野。
其实这种被看作是“人性解放”的元素是话剧最初吸引我的地方。生活中那些拘泥于外界的规矩而压抑在心中的狂喜、悲痛,那些道不出的骄傲、满足、失落、孤独,都可以在舞台上尽情地释放,可能已是置身在另外一个故事中,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却承载着相同的灵魂。那些潜藏在表面背后的你看到的、看不到的、愿意看到的、故意欺骗自己的生命的元素都在距你咫尺之遥的聚光灯下公开的展现,真实的生命、立体的声音,不得不让你随着舞台上的他或他,不,倒不如说是隐藏最深的自己,去叩问、去质疑、去欢笑、去哭泣……
《眺望》
这是青年竞演入围决赛的剧目,手法和孟京辉的风格很像,舞台上三个演员一个行李箱。他们眺望过去、眺望未来,没有明晰的主线,不过看得出来是青年们对人生的思考,还是看得懂的。 编剧是17岁的高三学生,其中一位男演员是广州的高三学生学生,虽然这种强调有些刻意,但是不得不说就中国学生的特点而言,这些勇于追求艺术的青年很值得佩服。遇见了,爱上了,就去追求。
《橡皮工厂》
也是青赛决赛的入围剧目,是我这一天半的时间看过的大小演出中最喜欢的一部。 故事非常的简单,但却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部剧。橡皮工厂里的人都没有感情、不会笑、不和外界联系、没有私人物品,他们其实是一块块橡皮,用刀取划他们的皮肤,不会出血也不会有伤痕。男主角是工厂的实习生,他还是人,还不是块橡皮,他有感情、会笑。女主角是他的主管,一块橡皮。男孩承受不了橡皮的生活想要逃,女主管说会帮他。逃离的那天晚上,他们在夜空下说了很多知心的话,男孩用私带的乌克丽丽为主管弹了首曲子,教她怎样笑。流星雨来了,他们许愿:男孩希望主管以后可以真正学会笑;主管希望可以再见到男孩。 可这一切都是主管设计的一场骗局,是她揭发了男孩的行踪,流星雨也是她安排气象部门制造出来的。男孩终于被抓了回去,女主管借着帮他逃走的名义最终逼迫他心灰意冷,逼迫他亲眼见证美好与希望被摧毁。他变成了一块橡皮。 我不会讲故事,没味道,我私以为别人也不能,若是可以,就不需要话剧这种形式了。语言很神奇,但有时候也苍白无力,因为你感受不到主人公们的眼神,声音。他们在舞台的灯光下甚至是一抬手、一迈步、一转身、一凝神都是在倾心诉说。
整场剧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两个人,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故事没有交代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公司,这些橡皮人到底在做什么工作,他们的生活和外界究竟有什么不同,还有多少人想要进这个公司,多少人想要逃,多少人成功了,多少人失败了,男主人公究竟怎样被揭发,他的内心究竟经过怎么的纠葛才彻底接受自己变成一块橡皮……
正是因为这样的留白,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故事,领会其中深意。坐在黑漆漆的观众席上,想象灯光下的那个人是我,我问自己:我现在也是在一个橡皮工厂中吗?是不是有一天,我也会被梦幻的流星雨欺骗?我现在想逃吗?想逃去哪里?如果失败了呢,会变成橡皮吗……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圈囿自己的“橡皮工厂”,有些人逃出来,有些人陷进去。我想,在观剧的时候,应该会有很多坐在我身边的人想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个橡皮工厂并且向我一样叩问自己。我觉得这样的话剧就是一部好剧,话剧中所有的留白其实都是留给观众的思维空间,就像舞台四周突然出现了无数光亮的通道,每一个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入口,一步步走进舞台、造就故事。
《水中之书》
赖声川的新作,一个时空穿越的故事,体会人生,找寻意义,很常规的一部剧。舞台布景很华丽、很空灵,又是何炅老师做台柱,整场戏都很富渲染力。安安静静地讲一个故事,这样就挺好,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狂歌当哭,但不妨碍酣畅淋漓。
再有就是街头巷尾的表演了,以天地、街道、窄巷、游船、微风、细雨为背景,亦不在乎有没有足够多的观众,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剧团们带着他们对艺术的敬爱投入每一个角色。 自由,我找不到别的词形容此时的乌镇和乌镇中形形色色、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艺术之神的化身。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离艺术那么近,周围的一切都那么无拘无束。
三.
秋日的微风细雨,伴着乌镇的温柔相待,真是乐不思蜀了。 都说一方山水,美在景致、在韵味,自然还有人情。 我们这次乌镇之行定的是景区外的私人宾馆,朋友还介绍说乌镇大概有六千多家私人宾馆,常年接待各地游客。 我们下榻的宾馆美名曰“暮归”,老板是位30多岁的大哥。我们刚到乌镇他就开车来车站接我们,离开的那天也是把我们送到车站还送了我们一包姑嫂饼,比超市卖的好吃多了。老板话不多,说起话来也是温声细语的,甚至有点小腼腆。刚到住处,他就二话不说一手一个行李箱直接帮我们拎到四楼的房间,晚上我们从外面回来他也会微笑着问候一句“回来了”。
还有就是大明星们了,我和狒狒很巧地在排队进场看青赛决赛的时候站在了一个绝佳的位置,先是看到了半仙儿似的鹦鹉史航,再是赖声川,然后又出现了最令人激动的黄磊,之后又来了孟京辉。他们身边没有保安,也没有其他的什么随从人员,如果不是早就知道他们是大明星或者他们出现时人群有轻微的骚动,你肯定觉得史航老师和赖声川老师也就是某剧组导演,黄磊老师和孟京辉老师也就是管管场务,他们调节现场秩序,安排场地工作,周围朋友们拍照他们也丝毫不在意。话剧开场前,由于场地太小,只能再放最后几个人进场,我和狒狒又很幸运地成为了这最后的几个人,坐在门边,在两米处的门边,之前只在荧幕上看到过的黄磊老师,就站在门口数人数,看看哪边能再挤出几个位子来,让门外的话剧爱好者再进来两位。
那一瞬间我觉得他们真的是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全心全意在推广艺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戏剧的美。就像黄磊老师说的“我从来没有为艺术去设定标准和门槛,这就是艺术最美好的地方,艺术的批评本身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戏的存在就是有不同的类型,大家会对戏有不同的看法”,而我们在这里就成了戏剧的批评家,去感受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去感受戏剧的自由和美好。 虽然我不时也会想,如果没有戏剧节,这两天我所见的乌镇会不会是另一个周庄、又一个西塘呢?
但乌镇毕竟是不同了,因为艺术已经在这里生根,用它潜在的无穷的力量和美,长久地将这个小镇滋养,让乌镇永远都是乌镇。
若能遇到对的人,定要与他携手徜徉在这雨乌镇、戏乌镇;或许,未来遇见的他也曾经在某年某月的这个时节来过这里赏剧,那他,八成儿也就是对的人了吧。
拙笔记录乌镇戏剧节所感,也愿有着艺术梦想的人们都可以在自己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大胆去追求,也祝愿心神相通的伴侣相伴永远,或者,早日相遇。
2016年10月2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