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亲,在他大学时移情别恋,抛下他们母子离开,尽管后来也曾舔着脸请求他们原谅,想再回来,也没有获得原谅。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的冷漠和不可理喻。
他父亲白天睡觉,半夜三更醒来,旁若无人地打开电视把一家人都吵醒,从不考虑想过他第二天还要上学。
他父亲见了别人的孩子那叫一个亲热,又是搂抱又是亲的,慈祥和蔼,但对他却没有耐心,没有亲密的举动值得回忆。
他父亲买了许多的零食去亲戚家,豪爽大气,殊不知,作为儿子的他连这些零食见都没见过。
他父亲会把他作为攀比的对象,比如跟他比吃饭多少,比干的活多少,花的钱多少。他父亲从来没有询问过他的学业,在学校是否吃得好,主动给他生活费。
后来,他父亲离开了,他也从此与他一刀两断,甚至有两次擦肩而过,他都没有正眼看他一眼。
他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儿子,他视儿子若珍宝,耐心陪伴,儿子聪明伶俐,他经常望着儿子稚嫩的脸想:我的儿子多么幸福啊,我从来没有享受过任何父爱。
凡是童年缺失的,都会以另一种形式来补偿,他在学着做父亲的时候,选择了跟自己父亲完全不一样的路。成为了一个负责任、给予孩子深厚父爱的人。他在做父亲,也在通过儿子弥补自己童年的遗憾。
他说,我有时会回忆起小时候的家,地面的瓷砖,有块瓷砖有一个缺口,上面是什么形状都记得。他说,偶尔某个深夜,有些事情会让他情绪奔溃,比如想起高中时的好兄弟意外去世,想起哥哥的两个没有享受过母爱的孩子,会禁不住嚎啕大哭。
果然,成年男子的脆弱都是在深夜。
哭过之后,第二天他又若无其事地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他担心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逃避责任,他觉得有时候自己做的是不是在假装自己,会不会有一天自己抵抗不过遗传的宿命。
他那么决绝地与父亲决裂,努力向着与父亲相反的方向生长,刻意成为与他完全不一样的人。但在潜意识里,他又那么恐惧父亲的劣根性会像藤蔓把他拉扯进无底的黑暗。
听了他的倾诉,很心疼。正是应了那句话: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告诉他,遗传决定论是片面的,你有觉知,就不会变成你父亲。决定你心情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它的方式。改变看法,不要让自己背负过多心理负担。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儿子,爱别人。
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因为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的选择,有些人能够听得进建议,有些人则只有头破血流才会回头,更有人永远都是巨婴,无法担负属于自己的责任。对于这些,过分焦虑于事无补,尽力而为就好。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但的确存在两种不同的人:有些人细腻有爱却可能外表高冷,有些人粗放冷漠却可能笑容可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