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前妗子来我这里,我一看她骨瘦如柴,就问她是不是胃不舒服?
妗子答道,是呀,身体不舒服好长时间了,胃里一直反酸,还口苦口干,胸闷,感觉浑身上下都毛病。
我用原始点松筋法给她做了一下,嘱咐她晚上睡加热垫,同时给她说了一个方子,一周后妗子很高兴的说,胃里不反酸了,身体也感觉轻松多了。
我给她用的是张仲景的黄芪建中汤,生姜9克,大枣12个,炙甘草6克,黄芪6克,桂枝9克,白芍18克,饴糖30克。用前面6种材料,煮了之后兑入饴糖
这个能调正气,有了正气才能祛除邪气。
《金匮要略》里讲:“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就是说黄芪建中汤可以补益身体诸多不足,不足就是虚,像气虚、气短、乏力、虚汗多 ;劳心劳力过度导致身体发虚;五脏气血枯竭;小儿挑食厌食偏食爱吃零食,过敏性疾病;大病慢性病后期等的消瘦疲劳。
注意这个方子里头的饴糖。饴糖是麦芽糖,不能够随便用其他东西代,用蔗糖代是不行的,用蜂蜜代也是不行的,绵白糖更不行。
五脏皆虚从中治,糖是甜的,甘能缓能补。饴糖有补气养血的作用,有甘缓止痛的作用,而且饴糖这味药非常好消化,不会加重脾胃负担。
在补剂的“黄芪建中汤”中,桂枝汤加倍芍药再加饴糖,因为造酒的时候,是上面那层液体蒸馏出酒,所以酒可以“引诸药至至高之分”,而下面的余渣最底下可以提炼出饴糖,因此饴糖的药性除了补脾胃之外,更可说是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然后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原本入心的桂枝,就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小肠本来和心就是表里关系,小肠火来自心火。
在小肠区块的桂枝“心火”药性又大大帮助了人的消化能力。中医叫做“火生土”。心火衰微了,那么胃腐熟食物就没有力量。这样的人,往往早上吃了饭,到晚上都不知道饿。
因为胃的消化功能靠的是那股热气,这股热气就来源于心,就像土地长养万物,来源于太阳的照射一样,缺乏太阳照射的南北极,阴冷草木难生。这时,重要的不是健胃消食,而是暖心阳。心阳一振作,胃就有劲了。直接用点桂枝,补补心火,使心火能生胃土,就有效果了。黄芪建中汤中用桂枝就是这个道理。
而丹田一暖,命门火也大大得助,同时补消化又补肾阳。
而加倍的芍药,搭上了桂枝,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缩小,作用点又拉低了,就会变成从脾胃斜上去“平肝”,治肝虚乘脾,再加上芍药原本就有养肝血的功效,合起来就变成补肝了。
再加点黄芪,加强补肺的功能,一个人身体内亏虚到了一定程度,需要进补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用“甘”性药物循序渐进的进补,同时注意,此时进补需要温补,补充身体内的“虚弱亏空”的脏腑,而黄芪在这方面尤为擅长。
所以这个方子几乎是五脏皆补,且补而非常温和,饴糖、生姜、红枣、甘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材,这里面除了芍药是酸酸的,桂枝有甜味,甘草有甜味,大枣有甜味,麦芽糖绝对有甜味,这个生姜有点辣辣的,基本上以甜为主,可以说男女老少都适合。
这里重点说一下姜,姜用小黄姜疗效好,张钊汉的原始点调理各种重病大病,可以说是处处不离姜,喝姜汤,用姜泥按推,用浓姜汤灌肠。
所以就是纯保健也可以常常煮点姜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