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眼中的十五、三十、四十等年龄阶段虽然是约数,但是进入三十而立之后的成长、蜕变都是以十年为计数单位的,十年,是人生进入下一个达观状态的不可逾越的时间跨度。
从远处看,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结合时间跨度,孔子所说的远虑可以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这里的远虑不是杞人忧天,它可以理解为富有远见的深思熟虑。长远的想明白了,当下的忧虑才能承受住,才能想办法化解,才能通过远方的指引去不断的修正当下的行为,勇往直前。
从近处看,子曰:“众恶之,比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好恶是大众的喜好,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呈现,孔子眼里,对于大众的好恶,是需要察的,这里的察好比明察秋毫的察,而且察的人是明了大众的好恶标准又能超脱好恶标准的,不以自己的好恶去察好恶,方可止于好恶,进而去察其中的根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比如,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但在国内已经流行很多年,近几年,也逐渐有教育机构出文反对过圣诞节,小学生当场宣誓的画面也出现了。可以说圣诞节的国内流行就是众好之,个别教育机构的反对倡议是众恶之的开始。
对于圣诞节,在我看来,它是文化的一种象征,它的精髓是感恩、分享,它没有意识形态的迹象,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仅仅到这里,还远没有达到察的程度,某些教育机构的反对倡议和小学生的宣誓强制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和灌输式教育的痕迹仍在,以一种让大家强制接受的方式并不是文明的方式,文化的力量在于自发的引导人们的行为,达到传播的力量。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是所谓的弱势文化,从而引发我们更深入的察,电视剧《天道》里丁元英与芮小丹有几段经典的对白,令人惊叹不已:
[丁元英芮小丹在工夫面馆的交谈 ]
丁元英说:“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芮小丹问:“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又是弱势文化?”
丁元英说:“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丁元英芮小丹在火锅店的交谈 ]
丁元英说:“中国为什么落后?你必然从现象参到制度、参到文化,因为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的产物。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足以让你拍着胸脯说:我们有文化。但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不能让你挺着胸脯回答:我们有什么文化?因为有文化和有什么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芮小丹问:“那你说是什么文化?”
丁元英说:“是皇天在上的文化,是救主、救恩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它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它与客观规律的距离远近。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在我看来,孔子的《论语》是谓强势文化,在历史上铸就了无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人志士,在近代历程中,无数先辈身上都体现了论语真精神,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测:这都离不开“私塾”和“私塾老先生”,“私塾”和“私塾老先生”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强势文化的缩影,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代培训机构、幼儿园、学校代替了“私塾”,“私塾”的文化传承和“私塾老先生”的言传身教消失了,强势文化就此埋没在所谓“儒学”、国学、传统文化的泛泛而谈、泛泛而学中。我想,如果我往后看十年,我想找回“私塾”和“私塾老先生”的源泉和精神并创新学和习(实践),让中国的强势文化得以重现光明,从而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洪流中。
我曾天真的想过,有一天,马云能看到我的文章,我与他有机会一起共同开创一家弘扬论语真义的文化传播公司,就像他与李连杰开创带有道德经、太极思想的功守道一样,同时,邀请马云做一期论语心得访谈,请马云做传播论语的代言人。现在想想,我不一定一定要绑名人,我可以成为孔子眼中的“颜回”,去找回“私塾”和“私塾先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最后用我初三班主任给我的留言本赠言寄予接下来的十年:
“朝闻道夕死可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