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表姐在医院生了一个7斤多的小姑娘,今天刚从医院回家,我也成长辈了。我跟奶奶说,我姐今天出院了,明天可以去看她们娘俩了。奶奶说还是生女儿好,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女儿好。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决定了孩子一大半的童年都要奉献给教科书、考试、辅导班、学校:三四岁大的孩子就送去双语幼儿园逼孩子这么早学以后可能很少用到的语言,六七岁大的孩子就得托关系或者买学区房送去市里最好的小学,十一二岁大的孩子就得天天做卷子、天天浪费时间重复学习某些知识去迎接人生中第一场正儿八经的考试……一直到十七八岁,一场规模异常大的考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后来人生的路该怎么走。当然,我不是说以前学习的知识是没有用的,相反,这些知识将陪伴我们一生,但是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把人生美好的童年全部奉献给教科书、考试、辅导班、学校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不过现在的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用一场规模异常大的考试决定一个人未来几年或者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路,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措施,这也激起了父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带动了很多产业的发展,比如房地产,再比如各种辅导班,甚至是烟酒销售、餐饮。
当然,今天谈的是两性平等,教育问题先告一段落。我之所以喜欢女儿的原因是,女性在今后的生活中不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只要有一份差不多的工作,找一位爱自己的、事业有成的男性生活就可以了。这就决定了女性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不需要时时刻刻“赢在起跑线上”,也就是说,孩子从上学到工作的压力就小很多,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只要是正儿八经的事情,我就可以支持孩子去做,而不是我必须时刻盯着孩子闷着头学习,这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这对女孩来说是好事,但是对男孩来说却是另一番景象了:男性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首先得成家立业,这就要求男性工作要好,家庭条件不错,才能趁着年轻的时候在现在的中国买房买车,有了这些才有机会找女性,至于适不适合自己,那就看运气了。这就决定了男性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出类拔萃,我自己做不到,却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我想还是算了吧,对孩子实在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上个世纪计生办的口号是“生男生女一样好”,主要针对的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这固然是两性的不平等,于是很多人为争取女性和男性平等的地位做了很多努力。这些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现在却成为很少一部分懒惰的女性爱占便宜的借口了:一年中春节、情人节、妇女节、520、儿童节、七夕节、圣诞节、女性生日、纪念日这九天男性如果不给个520红包+一份价格理想的礼物就等于不爱女性了,经常抱怨工作怎么累人际关系怎么复杂总之就是不想工作如果男性不答应女性放弃工作赋闲在家就等于不爱女性了,经常无理要求购买各种奢侈品如果男性不答应就等于不爱女性了……这些情况是基于有异性相处的,对于没有的,那就要求“一动不动”——动的是车子,不动的是房子……凭什么男性要时刻满足女性的任何要求?是因为女性为男性做了什么对等的事情吗?这难道不是两性不平等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乱象呢?我想答案是方方面面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影响,懒惰的天性,思考能力的欠缺,商家不负责任的推销手段,影响力大的公众号不切实际的推送,网络信息的传播,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国家的政策(土地、计划生育)……其中,前几个是个人的原因,后面的是社会的原因,各个原因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但是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充满着利益的味道。当然,社会的变化也是有原因的,主要还是国家的政策,所幸现在国家想悬崖勒马,不知道还能不能及时刹车,这里我也不多说了,点到为止。社会更加利益化,人们的所作所为也更加利益化:学生不用心念书,而是想考试前突击甚至作弊;工人不踏实工作,而是成天盘算着是否跳槽;农民不好好种地,而是想去大城市看看能否捡便宜;商人不安心经营,而是想偷税漏税做假账;领导不服务人民,而是想摆摆架子靠权力贪一贪……于是就有了无良商家利用整天受到无良公众号推送的信息熏陶的没有主见没有教养好逸恶劳的女性被错误引导的心理完成自己不负责任的销售的现象,于是就有了没有辨别是非的女性将一些没有用的话(“我养你啊”)奉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现象(女性经济都不独立了,感情凭什么能长久?)……
那么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大环境我们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只能做好自己了:多读读好书,少看看手机;多学习思考,少宅家发呆;多交流探讨,少闭门造车;多祈祷保佑,少生活随意。在中国,还是得说中国话,吃中国饭,处中国事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