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祖父曾协助创建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父亲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
贝聿铭小时候没什么远大理想,打弹子和看电影几乎成了他中学时代消磨时光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不过还好,他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他不仅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可以用英文唱歌。
贝聿铭的父亲常常引导他要树立一些远大理想。或许,因为太年轻的缘故,他总是模糊不清。
1934年,贝聿铭17岁那一年,他当时住在上海的家附近要建一座26层的国际饭店。
26层?天方夜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放弃了打弹子和看电影。每到周末,准时赶往施工现场。两个月后,大楼变魔术似的拔地而起。
这座大楼是由一位外国建筑师设计的,采用青岛花岗石作外墙,呈现深褐色的外观。贝聿铭仰望着这座高耸入云的庞然大物,心中冉冉升起一个远大的理想。
中学毕业填志愿的日子很快来到了,父亲为他选了两条前途光明的道路。一是从事金融业,二是去学医。
贝聿铭说出了心中的理想,他要做一名建筑工程师。
于是,他被父亲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人生除了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外,还要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这样你的理想的高度才会成为你未来的高度。
从富兰克林国家银行建筑到美国休斯敦摩根大楼,从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到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始终坚持现代主义风格,他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注入了东方的诗意。
贝聿铭站在理想的高度,倾尽一生的时间,为世界呈现了永恒的建筑设计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