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纷繁复杂,在我看来,人一生不仅有追求社会排名这单一链条,除了社会排名链,大概还有智识链和幸福链。当然,通常情况下,社会排名越高、智识也越高。不过也有国外某人中了彩票,或者国内某人拆迁而获得巨款,导致社会排名靠前,却因为智识没有跟上而成为悲剧的事例。还有些人天然喜欢待在家里看漫画打游戏,这样就感觉特别幸福,任由世界如何变化都与自己无关。
所以,大概可以分为以上三个纬度去看待每个人的大致追求。
我自己比较喜欢智识,而读书就是增长智识比较靠谱的一种方式,因为书本便宜,而且能够主动掌握。
读书是为什么?罗振宇说:读书不是为了搜集知识和观念,不是为了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而是在自己的体内集成一种人格、一种体验、一种选择的方式。
所以,很多人说,读书会把自己越读越清醒吗?不,我的体会恰恰相反,读书会把自己读到越来越复杂。
没有别的原因,脑袋里装的人格、体验和选择更多了嘛。
美国总统里根说:“我们不要轻易断言上帝站在我们一边。我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站在上帝这一边。”
当脑袋里装的人格、体验和选择更多了,如果世事纷乱,剧变来临,自己是否仍有些东西是不变的?
在我看来要两头说,讲利害的话,就是一切都要变;讲志向的话,则变不变看每个人自己。
讲利害,就连孔子也可以说是一个善变的人,机会主义者,天天搞阶层突破。
平民因为偶然的机会当了贵族,从小贵族爬成大贵族。并且这个人好像还没什么道德准则,连他的仇人,和他一生反对的乱臣贼子,也去投靠。
儒家讲“夷夏大防”,就是说,我们华夏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是有区别的,可是他连夷狄都去投靠。
还有那个著名的“孔子拜阳货”的典故。他跟阳货不对眼。阳货来他家拜见,他躲。然后他又按照礼节去回拜,而且专挑阳货不在家的时候。有一天,阳货在路上把他截住了,说孔子一身本事,就该去做官,于是劝他去做官,结果孔子连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
再如,孔子师徒一行人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需要穿过卫国,特别不巧的是,那一次刚好赶上卫国边境起兵闹独立,当地一个小城的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卫灵公。孔子经过这个小城的时候,当地人知道孔子之前一直支持卫灵公,他们就拦住孔子不让去卫国,最后逼得孔子他们向神盟誓,说我不去卫国了。
结果,孔子一出了这个小城,马上就头也不回地往卫国的都城去了。这个举动是不是特别出人意料?连孔子的弟子都困惑了,就问他:老师,咱们跟人家都发誓了,这样不好吧?
孔子是这样回答的:受胁迫发的誓,神不会听的。
就拿儒家经典《中庸》来说,无论执一还是执中,孔子都能左右切换,不断变通,而真实世界何止左右两端,更像是个有无数根轮辐的车轮。设想你自己身居车轴枢纽之地,无数根轮辐360度环绕着你,各自向外伸展开去,每个轮辐便是一端。假如你将中庸之道修到极处,便不再只是在两端之间自由往来,而是在无数端之间自由往来,随时切换。
打个比方,你既不是只有一种颜色,那叫执一;也不必只有两种颜色,那并不够用;你有无数种颜色,占领着光谱的全部。别人无论是执一还是执中,都是自设藩篱,因此统统被你所制。
别人有什么颜色你都有,相生的有,相克的也有。每次根据需要披上一道颜色,你就把这道颜色打到最高纯度,无论你要与他相生还是相克,他白你可以比他更白,他黑你可以比他更黑,无论别人打出什么颜色,你总是从容不迫,更换自如,弃绝昨日之我如敝履。随着你步步高升,颜色才层层褪去,露出本色。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话反过来也成立,大盗不死,圣人不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