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中庸》

作者: 语言游戏 | 来源:发表于2021-08-05 09:18 被阅读0次

    《中庸》是儒家重要篇章,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实践哲学。中庸思想是做事情找到一个平衡点,执中而行、取中而用,中道而行,中道,在人的内心,一切就在我们的行为中,《论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讲做人之道、平衡之道,贯彻到实际生活当中是关于”诚”的问题。“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告诉我们至诚可以尽性,也就是说求真向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性,做诚善之人,在修身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

    “修道之谓教”的治国之道

    >> 知”字,古代与智字通用,是包括知识学问和天才,无智便是愚痴。“仁”字,就是现代人所常讲的爱心、慈悲心,人如无爱心,无同情心,那就叫作麻木不仁。“勇”字,就是毅力和决心,还包括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和敢于决断等精神,过分缺乏勇气就叫懦夫

    智、仁、勇的比类发明

    >> “天命之谓性”是智德的根源;“率性之谓道”的善行,是仁德的行持;“修道之谓教”,是有勇的功用。由于智德而能证得天人合一的天命之性,由于仁德而能完成人伦大道的功勋,由于勇德而能决断一切行为,归于止于至善的果位。

    >> 性德之智,智而无智,无智之智,是为大智,用智不如人智两忘,这便是无上道谛,是大圣人的境界

    治国平天下的九经

    >>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治国九经的补充

    >> 在这里所谓的“斋”,就是澄心静虑,自净其意,斋心自律的代号

    >> 唐代禅宗神秀禅师所说的渐修要旨,“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作用。如果再进一步,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那就可超凡入圣了

    >>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 “不勉”,就是不需要用心用力,不需要一点勉强就中入无功用道的境界。“不思而得”,这是说不是用思想意识去求得的,它是不可思议的境界,需要放下一切思维意识,绝对没有一点想象、妄念的作用,才能达到的境界。如果你学养到达“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无功用道,那么,照旧行住坐卧,仍在言谈行动的种种作为中,都是从从容容,无往而不合于中道的妙用了

    >> 只要你放下一切思维、寻思、把捉、揣摩等的杂乱妄心,坦然而住在不思、不想、不寻究,对于一切心思杂念,放任自然,由它自来自去,不随它转。只是不迎不拒,不随不去,坦荡胸怀,了然不着

    天地万物存在的元始功能

    >> “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六大道行,乃至“温故”、“知新”、“敦厚”、“崇礼”四重品德的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中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qm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