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志忠的《菩提树下的微笑:《金刚经》解密》。
陈丹青整理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中,提到木心很推崇释迦摩尼、孔子,理由之一就是自己不写,都是由弟子做的回忆纪要。他认为,孔子的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做到知行合一的践行行为就是弟子问,他答,于是有了《论语》。而释迦摩尼,也是弟子们问,他答。于是有了《金刚经》等。估计木心也如此践行着,木心讲、陈丹青记录整理,于是有了《文学回忆录》。陈丹青在清华大学当艺术绘画硕士导师时,也践行着木心传给他的“道”吧。即传道不传形!传抽象的意,不传具象的行。
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唐僧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有了心得,取得真经,按金刚经的“经意”,似乎演员还是没有演出这样的境界。如果饰演唐僧的演员能够做到无论处于任何情境际遇,都无我地融入于情境之中,如同一粒盐融入一桶水,盐消失了化为水中的咸味;消失了自己,融入整体全部,。那么这个演员饰演的唐僧对待孙悟空的“三打白骨精”,对待“女儿国的国王下嫁”也许会“心安即是归处”。也许,现在我的心境来回顾过去看的剧中人,也只看到演员表演的纠结,没有看到他的体悟,修炼的“过程”。
《金刚经》说什么?一说认知,二说判断,三说践行,面对任何情境现象时不说好不说坏,科学用语,叫,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被在自我的立场评断,彻底置任何人的认知度外的。如同勾股定理中的a^2+b^2=c^2,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金刚经》是佛经中的宪法,与平面几何中的5大公设为基石构建了平面几何学的整个学科一样。在我国,时间到了五祖六祖以后,《金刚经》便成为禅宗至高无上的经典。
蔡志忠就是得了《金刚经》的意,用他的妙笔变幻出无尽图形,以方便法门度己度人。因为所有的现象都有其规律-即道。蔡志忠也许希望读者能从直角三角的“形”看到a*2+b^2=c^2的“意”,就是看到“如来”。《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说,这就是得意忘形!
六祖慧能也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禅。”这是加减法啊,加得都是形,得道就是去形见性。所谓得意忘形。老子说:“为学日增,闻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所以,得意忘形在儒家说“仁”;在道家说“无”;在禅宗说“空”。
得意忘形是一种很高维的智慧,它使得我们面对任何一种眼前情境时,不站在自己主观立场去分析好坏顺逆,就是所谓的开悟者。但众生皆迷,恐怖害怕无我,或曰,害怕无形。因此编造很多“形”来掩饰。
佛陀说:“葛拉玛啊!不要因为尊敬我,而接受我的教训。你要像火试真金一样,自己去实践印证我所说的法,从它们所结出的果实去认识它们。没经过自己证实,听到就相信的叫作迷信。经过自己亲自证实之后才相信的,叫作正信。”这不就是科学精神四要素的质疑、探索、理性、实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