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到哲学,从哲学到儒释道,再到克里希那穆提。读懂了痛苦的源起,又是如何影响自己的。
在心理学中,你会找到情绪的诱因;在佛学中你会找到铭印。而克里希那穆提说:心若是能清晰地看待事物,没有任何扭曲,也没有个人的偏见,你会看到真相。这也是空性。我们必须不带有任何有任何谴责、批判或算计地去观察眼前的“真相”。
用空性的看待事实为什么这么难,因为我们有记忆。思想都是在记忆中形成,记忆代表着过去。
当你遇见一个人,不要用喜欢或讨厌去看待;当你看见一个物,也不去想它的好与坏。只是如实的看,如实的听,那么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也不去赞美,也不去责备。内心才不会失衡,内心失去平衡,外在才会失衡,后悔,恐惧,内疚,羡慕,批评都是内心失衡的表现。
在婚姻经营中,有的人陷入不和谐的夫妻关系中出不来,在于总是用过去的印象和记忆看待对方,“你总是拖拖拉拉”“你总是挑剔”。但回首恋爱期间,总是那么美好,其实恋爱中的双方和婚后的双方并没有什么不同,在于恋爱时没有用记忆看待,只是如实的看。
如果你能在任何时刻都保持觉知,如实的看待万事万物,内心就会归于平静,负面情绪消失了。痛苦也就不在了。
麦克.罗奇格西在《能断金刚》中写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空的。换句话说,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本身是好的或是坏的;事物的好坏取决于你的感知,而这些感知则非常精确地受控于你过去的在意识中所植入的好或坏的铭印。
对于同一个食物,有的人认为好吃,有的人认为一般。对于食物没有任何性质,如果它本身带有固定的性质,那么所有的人对它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好吃,那么所有人都认为它好吃;不好吃,那么所有人都会认为它不好吃。
而对于人际关系,你喜欢他,你讨厌他,都源于你心中的标准,要反思这个标准如何形成。如果没有这个标准,那么你又会如何看待。
你喜欢的人,别人可能觉得讨厌;你讨厌的人,别人可能觉得喜欢;那么对于这个人,他是空性的。如果他具有喜欢或讨厌的特质,那么所有人要么喜欢,要么讨厌,就不会有分别心。
当从痛苦中出不来,在于用单一的角度看待。并执著于这个角度,铭印一次次被加深,那么情绪就会一次次在重复。修蓝博士说:当所有的记忆都归零了,神性将启发我们去做我们来此该做的事。记忆清零,空性才会诞生,也就看到了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