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三点,五宜大道和长江大道交汇处的十字路口一如往常的生动。在渝尾这个小镇,即便太阳和工作日,也不能让人与车流动得更慌张。这一天的天色并不靓丽,甚至有点淡淡的灰,但是气温和暖,所以总体来说是个不错的日子。
来来往往的行人与车辆就这样泰然自若地落进一对老年夫妻的目光里。那是一对七八十岁的夫妻。老爷爷拄着双拐,光头,肩膀稍稍有点右倾,驼背使他更显矮小。老奶奶略矮于老伴儿,也驼着背,身形精瘦,干净利落的头发灰白相间,看起来却比老伴儿精神得多。两人站在一棵高大粗壮的行道树下,倚着街边的栏杆,看着那正在流动的十字路口。
在老夫妻对面马路的左边,是渝尾镇历史最悠久的大酒店,也是这个小镇的经典地标。十多年前,它是渝尾镇最高的建筑,共十三层。几经修缮,它一直保持着曾经的威严,也变得更具现代的典雅,夜晚使它纵向流动的霓虹光束照进对面的居民楼,与失眠的守夜人共享那条流淌在两幢面面相觑的大楼之间的寂静马路。
他们仰望高耸的酒店大楼,也辨别四方五花八门的街边小店,任凭大大小小、新颖靓丽的车流与人流在红绿灯的操控下一动一静,眼神里充满纯真的好奇。尽管两个老人每年一些时候都会相伴从深山来到城市,在小女儿家住上几日,这个市级县城的变化在二老的眼中还是过于快速了些。眼前看过多次的十字路口于久居深山的老人来说,已算是繁华又气派。
在他们背后,是一栋黄色的、普通的居民楼,据说由旧时的染织工人居住的宿舍改造而成,仅有三个单元,五层楼高。从那一单元第四层的楼梯间阳台上,一道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正在树下站着的那对老夫妻。她看见,老头子和老婆子各自凭栏站着,没有亲昵的依偎,却处处透露出深深的依赖和历经人世沧桑的相伴。她情不自禁掏出手机,把镜头对准他们,不停地定格那对老夫妻的背影。
几张之后,背影的主人转过身来了,她从镜头里惊喜地发现了什么,于是急忙将镜头放大,只见老头子冲着自己高高的镜头露出尤其灿烂、憨厚、纯真的笑容,一旁的老婆子看着自己的老伴儿“傻笑”不停,先是一愣,发现“偷拍者”后,也羞涩地同老头子一齐笑起来。
拍摄/方寸她不吝啬地拍下更多照片,随后朝着他们大喊:
“要上楼了就叫我,我下来接。”
“那不用哒噢,我们自己上来得成,不用麻烦你。”老婆子大声回应了她得外孙女,随后又凑着老伴儿耳边,把她和外孙女对话得意思转述了一遍。
这是外公外婆来到她家的第二天。
大约十多分钟前,她接到妈妈一贯焦急风格的电话。电话里,妈妈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她:
“我叫了的士送婆婆爷爷(即,外婆外公)过来,在楼后面的林业局门口下车。你快点下来接他们,司机说了不能停太久。”
“嗯,晓得了。”
“快点下楼啊,车已经快到了。”
“嗯,好。”
她回答的语气稍显冷淡平静,其实内心早已对妈妈这种任何事情都想快速得到一个结果、反应或行动的风格有些不耐烦。
尽管如此,她还是踩上人字拖,立刻到了楼下,等在街边。很快,一辆红色的的士停在了妈妈说的那个下车点——距离她当下站的地方尚有一段距离。车门被一双苍老的手推开,外婆灵活地从车内出来,把两包东西放在了路边的石阶上,随即又转身,赶紧去扶跟在后面下车的老伴儿。她在那两包东西被外婆放到地上时,匆匆来到二老身边,正好赶上了外公吃力地下车的那一幕。他一手拿着那对随身携带的木拐杖,拐杖的手柄泛出紫色的油光,另一只手伸向外婆,却被挡在了空气中。外婆没有选择去搀扶外公的手,而是把住了他的两个手肘,以便发力将老伴从车里拽出来。被挡在车门外的她担心外公那光溜溜像卤蛋一样的脑袋磕在车门门框上,于是用手挡在那可能磕着的地方,护送那颗卤蛋安全出来。尽管如此,外公光溜溜像卤蛋一样的脑袋还是趁她不注意的一瞬间,在车门门框上轻轻磕了一下。
似乎隔了好久,的士司机才被“允许”离开。临走时,她冲着车里平静等待的司机师傅干脆道了一句:
“谢谢,辛苦您哒。”
“喔,没得事(即,没关系)。” 师傅也干脆回应了一句,车便开走了。
她把路边那石阶上的两包东西提起,迈出熟练的步子准备回家。转身迎上外公茫然犹豫的侧脸和静止不懂的双拐。随后,左手的那只拐棍就被抬到半空中,指着左前方那栋以巧克力色和黄色为主色调的楼房。
“就是这栋楼撒?”外公询问,吐字不能算特别清楚流畅。
“嗯,就是这儿。”她注意着提高音量,些微凑近外公耳边回答。
城市的布局看上去越来越奇怪,既眼花缭乱,又大同小异,于是有时辨别起来并不比深山村落来得容易。这种“不易”很难不让一个耳背眼花的耄耋老人产生抱怨,他兀自咕哝了几句,孙女没有听清,外婆却懂得老伴儿在说些什么。
“你先上楼吧,不用管我们,他想在楼下转一转再上去。”
“好,那要上楼了就冲着窗户叫我,我下来接。”
“嗨,不麻烦你,这段路我们也熟了,自己闹得好(即,自己能搞定)。”
拍摄/方寸外婆说话常常是清脆的,这让她显得比外公有精气神儿得多。事实上在孙女的记忆里,外婆要比很多大人都精神得多。这得益于她总是闲不住的秉性。孙女很早就祈愿,自己年老之时,也能如外婆一样,有不被岁月磨蚀的勤劳与活力。
之后的那十多分钟里(也有可能是更长的时间),就是两个老人相伴站在那颗大树下一齐面对繁忙的十字路口的景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