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
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
大体来说,《易经》所描述的实情是:两爻相近而不兼容,就有凶祸,或者有伤害,造成懊悔与困难。将要背叛的人说话羞惭,心中疑惑的人说话支离。吉祥的人说话少,浮躁的人说话多。
诬陷好人的人说话游移,失去操守的人说话卑屈。(译文选自傅佩荣教授注解)
【注解】
①本节多次谈到“情”“情”为实,指实情、实况。文中提及吉凶、悔吝、利害产生的缘故,值得特别留意。这些占验之辞都是比较而来的,若能化解比较之心,则将不为所困。
②最后谈到说话(辞),有惭、枝、寡、多、游、屈六种情况,表明言为心声是不可逃避的事实。孔子曾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孟子则自认为“知言”,即可以分辨诐辞、淫辞、邪辞、遁辞(《孟子.
公孙丑上》)。因此,《易经》此一说法,显然符合儒家观点。(此处选自傅佩荣教授注解)
【感悟】
这一段文字讲解了《易经》各爻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象征的人世之间的关系。
比如两个爻相近,但是不兼容就会产生凶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一方面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爻的性质如果配不上这一爻的地位,而其他各爻也不帮助他的话,不与它相应,不顺从它,那这一爻就会有灾祸出现,人世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另一方面,每一个爻如果都想做老大,最终也会相互竞争或者相互伤害。就像坤卦的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一样。
不但如此,作者还据此由一个人的言辞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他认为,将要背叛的人说话有些纠缠,心中疑惑的人说话支支吾吾,言出必行,信守信诺的吉人说话很少。内心浮躁,少见多怪的人说话多。诬陷好人的人说话比较有理,失去操守的人说话常常比较卑屈,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大部分人都逃不出这样的规律,这就是言为心声的道理。当然那些心理素质比较好的,比如经过大风大浪的大仁大义之人,或者是大奸大恶之人,或许这几句话就拘束不了他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