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在京上映后,口碑极好,身边很多朋友向我推荐,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他们都说这是今年最好的电影,并且没有“之一”。
这部电影是由真实的人物经历改编的。故事背景是两位印度女子职业摔跤选手,姐妹两个,从小被职业摔跤运动员出身的老爸,逼着进行魔鬼式训练,最终双双走向冠军的故事。故事有很多电影编剧的套路,我在这里不想赘述情节的跌宕。我想从故事承载的多重情感角度来重温一下这部电影,这些情感矛盾串联起来就再现了整部电影。
首先作者抨击了印度的运动体制。贫穷的国力、不健全的运动体制、懒政的体育局官员,导致男主----全国摔跤冠军-------不得不在运动生涯的巅峰,因迫于生计,带着国际比赛冠军的梦想,带着未能为祖国争光的遗憾,饮恨退役。蜗居在农村乡下,靠做摔跤教练过着清贫的日子。他在小酒馆里和一个省冠军的较量,可以说是电影的第一个小高潮。男主给了对手三个干净利落脆的大背摔,充分体现了他人物倔强的性格,对摔跤运动执着的爱,以及被压抑多年的情感的宣泄。
接下来是印度的男女不平等问题。我们的男主国际冠军梦想破灭后,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妻子的肚子上,希望能有个儿子,来帮他实现未完成的梦想。但天不随人愿,老天爷给了他四个闺女。就在他快要绝望,已经决定放弃梦想的时候,两个女儿与隔壁邻居的两个儿子一场意外的打架,给了老爸新的希望---------他开始考虑能否训练女儿参加摔跤比赛。这个想法在一开始被当做了一个笑话,印度女子14岁就要嫁人,让后相夫教子,终老一生。很多家庭生了女儿后,就没有把她当做家庭的一员,就等着14岁后出嫁了事。这个矛盾是借女主的一个闺蜜的婚礼爆发的。女主和妹妹不堪父亲魔鬼式的训练,趁父亲没在,偷跑出来参加闺蜜的婚礼。谁知父亲中途赶到婚礼会场,大发脾气地搅了局,弄得两个女儿情绪跌入谷底,向闺蜜吐槽老爸非人道的训练(甚至把她们乌黑的长发,剪成了男孩子一样的运动头)。闺女哭着说,她很羡慕女主,这让女主和妹妹大吃一惊。闺蜜解释说女主父亲虽然蛮横,但他是真心爱他的孩子们的,是把她们当做家人看得。反思自己的父亲,重男轻女,自己刚刚十四岁,就逼自己出嫁。从此要与一个自己从来没见过的男人,厮守一生。
电影也是在这里发生了转折,女主和妹妹从此由被动的训练,转为了主动训练。训练成绩也显著提高,接连打败了本地好几个男子选手,开始变得小有名气了。
新与旧,破与立,以及压抑多年对父权的挑战,构成了新的情感矛盾。女主获得全国冠军后进入国家体育大学继续训练。从封闭的小乡村进入到了大城市,接触到了原来父亲没有的训练方法和更现代环境,女主很快就“被资产阶级给腐化了”。她起了长发,涂起了红指甲,吃起了父亲明令禁止的油炸食品。这些都引起了父亲强烈的不满。为日后与父亲的矛盾和成绩的下滑留下了伏笔。但电影可能还是考虑尊重原型,在这个矛盾点上并没有过多的渲染,跟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女主对父权的挑战是电影的一次高潮。和父亲在摔跤技巧上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与父亲的一场真正的竞技。女主压抑多年的情绪,也终于有了机会释放。而父亲的惜败,又为父女的破冰留下了伏笔。
没有了父亲的支持,女主经历数次失败,人生跌入谷底。
这部分的情感经历难免就有编剧套路的嫌疑了。女主生活腐化之后,成绩一落千丈。运动水平遭到了外界的质疑,这似乎是这类电影的必然情节,不再赘述。
父女关系破冰,创造辉煌战绩。
女主与父亲的情感因为一通认错的电话,而破镜重圆。电话是女主打给爸爸的,妈妈接起电话,示意男主过来接听,男主犹豫再三,还是拿起了听筒。女儿已经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娇喋地哭了很长时间后,说了一句:“对不起,爸爸!”而电话那头的倔强的父亲,没有任何一句责备,只是陪着女主,陪着观众默默地留下了眼泪。这里是整部电影情感的高潮,父女的恩怨一笔勾销。
电影后面的情节,就没啥新意了,也无非就是如何恢复训练,如何遇到各种劲敌,如何战胜他们............与我们的情感话题无关了。
其实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我在电影开始之初,看得就很不舒服。因为父亲的梦想,要逼迫着两个弱小的女儿来替他实现,感觉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是非常反人性的!!我边看就边想,这种负能量题材的电影居然还正面宣传?!最后编剧的处理手法非常有意思,运动员老爸可以说是一生的梦想,就是训练女儿,见证女儿获得国际大赛的冠军,但女儿最后成为冠军的比赛,老爸却意外的被锁在了场外,最终也没有能见证!!这可能是编剧导演对他执念的一种吐槽吧,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处理手法!!!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情感的梳理,希望大家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