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240:五蕴的色,是物质,是肉体。受想行识,是精神。用智慧观照,人是由四大,五蕴假合而成,是缘起的,本性是空的,不可执着,留不住,刹那刹那生灭。十八界空,声闻缘觉二乘空,菩萨乘人无智亦无得,如此观照,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
夏玛逊达尔:感官和感官对象产生的功能结果叫五蕴。因为感官即肉身都是不永恒的展示,感官对家即整个物质物理世界也是不永恒的,所以它们所产生的功能结果的证——认识、概念等也是不永恒的,最终即空的。但它不是顽空,它是周期性的有和周期性的灭,这就是所说的妙有展示!这就是《心经》所说的五蕴皆空和妙有!
57792802 :进入深沉禅定的修行者,发现世界本质,就是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人们是如何知道世界的存在,首先是色,眼睛看到世界万事万物包括自己身体,有了发现,然后去用身体触碰外界,有了感受,然后会想,会考虑,然后去行动,后来有了自我的意识,有了我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识。我们和外界的联系就是这五蕴,色,受,想,行,识,破除这五蕴,我们就和外界断开联系,其实所谓外界,并没有一个存在的外界,都是我们自己心识幻化出来的,当我们深入禅定就能实证。
刘铬铭:有五蕴而不取五蕴,不纠结五蕴。内止其心,不空外色。依净心而成佛世界。金刚经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年过半百秋之禅:一切皆空,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不稳定。
夕阳44075:说主观和客观世界的空性。即人的一切感受,思想,行为,认识,与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而生而现,又因缘散而死而灭。
david131759058:说得好,解释的好,五蕴这样说,意思明白无误。
村夫196903617:五蕴皆空! 重复这句话的人空不空? 五蕴皆空? 任何一个具有五蕴的人都心知肚明!
缘起正见:学习佛教的缘起法建立正确知见,在万法中如实观照,才能五蕴皆空。
珍惜157138453 :心经和金刚经的境界太高了,我还是专心学地藏经。
青锋剑5347536:深入浅出的道出了难懂的妙理,赞你
武汉的张师傅:对境对起心即是心安。无所住而生其心。
杨: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教导人们放下一切,摆脱苦厄,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油子:五蕴是佛家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简单归纳和说明。为了说明“五蕴皆空”,《心经》上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进行解说。
空空无大千:这是“有与空”的辩证概念,有与空相对而存在,在一般人经验中,总以为有与空是对立的,他们认为有不是空,有在空外。《心经》则阐述了有与空的关系,说明“有空不二”的道理。正因为有空不二,所有才有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意思是说物质世界里的有与空是不二的,就像一面硬币的正反面,离开正面就没有反面的存在,反之亦然。“有”是缘起有,世间一切有的现象,莫不是因缘和合的众缘所生。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有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和合,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性,当决定它存在的条件没有时,于是就为空。空有不对立,是一体的。所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毁灭了才谈空;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有空一体。同样,将此运用到其它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能成立,于是便有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是说世间的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而是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五蕴的‘有’,并非有如我们所执的实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对‘有’的实质的透视,即:有是指名义上的有,你认为有就有,空也是指名义上的空。空,是破除我们对‘有’的错误执着,倘能照见五蕴皆空,人类自然能够度脱一切烦恼痛苦。举例说明:当我们在努力时,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时,利用“五蕴皆空”就能帮助我们摆脱困难,让我们清楚“有和空”是相对的,不必为有和空而苦恼,只要珍惜经历过程中的快乐便是了。
以上,只是截取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小伙伴们的讨论。个人认为,当你能辩证的看待问题,其实五蕴还是好理解的。但理解了并不代表你就能做到啊,这只是理论,其实佛学讲究实证,不去实证,你终不能真正悟到其中的真谛。如果有人仅看过猪跑,他就说知道猪肉的味道,谁信呢!
色受想行识,色代表一切物质,一切相,受想行识代表精神,所以可以将五蕴代表世间的一切法。五蕴皆空是佛教的真理,但很多人误解了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显然是不对的。空的含义指的是一种境界,如同虚空不生不灭的境界。
五蕴,也就是世间的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我们凡夫的眼里,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生生灭灭的,但在佛的眼里就不一样了,在佛的眼里,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如同虚空一样不生不灭,这就是诸法的空相,也就是所谓的佛性。所以金刚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心经中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想要见诸法空相,也就是亲证五蕴皆空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破除人我与法我两执,才能大乘见道。心经描写的境界就是大乘见道的境界,也就是体会佛的境界。
五蕴皆是因缘所生法,所谓“色”从“四大”(地水火风)融合而成,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生成,究竟没有实体,无一不空,故曰皆空。若详细来说,总观世间万物无外乎由“色”与“心”二种结构组成,“色”属物质的,“心”属精神的。先就物质方面言:凡宇宙间所有的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物质的现象,大的方面山河国土,小的方面身体形骸,都只是物质的暂时存在。世人迷故妄生执着,认为实法实我。就以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个躯壳来说,它本质上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组织而成的,元无自体,焉有实我。骨肉毛发之坚质属地;汗血津液之湿者属水;周身暖气属火;呼吸动转属风。四大和合组成了我们的身体,分散而身灭,成坏无常,虚妄不实。死时此身溃烂无存,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又在哪里呢?这就是所谓的我者究竟安在?
就精神方面而言,凡起心动念,都属于精神的作用,佛经说为六识妄心。此心之生起,亦须籍众缘——六根和六尘之和合,虚妄不实,况且刹那生灭,转变无常,当根尘不偶,一念未生之时,那么,谁去领受(受蕴),谁去想象(想蕴),谁去贪念(行蕴),谁去了别(识蕴)。据此则知受等妄心皆因对境而有,所对之色蕴既空,则能对之四蕴自无,因此受、想、行、识,亦莫不一一皆空,故曰五蕴皆空。总的来说,世间一切诸法,或大或小,是心是色,都是由于托缘所生起的,幻化不实,缘聚即生,缘散即灭。既从因缘而生而灭,则其未生时本空,既灭时亦空,就是未灭时也不过是空体上一时所有的幻相罢了;是故一切诸法毕竟皆空。所以说“凡夫迷故执为实有,菩萨悟故了达皆空”。
总之,空的意义在破我执——自性见的一种说法。简言之,“空”就是叫我们不执着,并非一切都没有了。假如不能很好的体会它,而妄着于空则成为厌世趋空的人——逃避现实,或者空的连饭也不吃,衣也不穿,那就不得了。这就是没能够正确的理解空的意义。所以五蕴皆空就是要让我们破除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执着和执念。
五蕴皆空是佛教的真理,但很多初学者都误解了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是不对的。空的含义指的是一种境界,如同虚空不生不灭的境界。
五蕴,也就是世间的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我们凡夫的眼里,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生生灭灭的,但在佛的眼里,或者说是智者的眼里就不一样了,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如同虚空一样不生不灭,这就是诸法的空相,也就是所谓的佛性。所以金刚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心经中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人因其六种知觉而认识这个世界,也因此六识而执迷疯狂,不知天命。
只有人们的意识不再与潜意识对立时,这个世界的循环才会真正终结,即远离颠倒梦想,而灭度一切众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放下我执,五蕴皆空,破迷开悟,一直悟……
喜欢的小伙伴们请举起你们高贵的小手来收藏、关注哦!欢迎小伙伴们一起来讨论交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欢迎转发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