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公众号“高大尚”,内容必须要优质。
感觉公众号被熟人关注,差就会被嘲笑。
感觉自己写的没他人好,不敢公开写。
我一直被这些问题困惑着,迈不了心里这个坎,也因此冠冕堂皇地放弃了写,可我发觉只有写,我才会对一天的生活有所思考,才会安静地独处和自己独处一会,才会觉察一天的得与失,只有公开写,我才能想着怎样写才能更好,才能促进我更深入的思考,只有写才能链接到更优秀的朋友,在他们的圈子里不行动就会时时被碾压,你不想优秀都难。
通过观察,我发觉所有的“感觉”只是自己的主观“臆想”,所有的“不敢”,所有的“怕”,只是为了不想做这件事所找的借口。
就像阅读历史类的书籍,我总找的借口是自己不感兴趣,所以读不进去。但是当小孩需要我陪读时,这个“不敢兴趣,读不进去”的想法就没了,而是陪孩子认认读读读完了两本,读着读着还读出了感悟,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甚至朋友圈又打卡和孩子一起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阅读感悟了。以前的我感发下面的朋友圈吗?同样的我为何如此大区别
例2月28号,我和孩子读了《邹忌讽谏齐王》,这些内容小时候读过,再次读,感觉不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是有一位叫邹忌的人,他问妻子:我和徐公谁美?妻子答:当然你美;又问小妾:我和徐公谁美?小妾答:你比他美多了。接着问朋友:我与徐公谁美?朋友说徐公不及你美,当时徐公是著名的美男子,后来徐公来到他家,他仔细观察后觉得自己远远不及徐公美。
于是他向齐威王进谏,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小妾说我美是惧怕我,朋友说我美是有求于我,而大王你坐拥天下,姬妾、大臣、百姓都蒙蔽着你。
齐威王听后,昭告天下,凡是能讲出我的缺点的人,一律奖赏。昭告刚发出去,朝廷门口挤满了人,整天络绎不绝,慢慢的过了一年,人才越来越少了,因为没有可说的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到曾国藩,每天反省自己三次,还把自己反省日记拿给朋友看,再次反省,所以,他才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从这个故事上我学到了什么呢?
一是像邹忌一样遇到一个问题,先假设一个结果,再询问周围的人,再去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二是验证结果时,不断问为什么?系统性思考问题。
三是得出正确结论时,施以广行。
知道了道理,我要怎么做呢?
一要乐于听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
二要乐于反省这个不好评价背后的原因
三要乐于从他人身上学习,同样一件事我是如何做的,别人又是如何做的,向他人学,向自己学。
你看同样是看一则故事,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对故事理解的含义就更加广泛了。
你看我还是那个我,当孩子需要时,我就接纳了不完美的我,就成了那个“我敢”“我行”“我可以”的我自己。
所以,害怕自己不够优秀,害怕自己被嘲笑,我认为只是为了不想做这件事找的借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