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底的某一天,我打开央视新闻频道,看到《面对面》栏目,说了一个让我至今萦绕在心头的一件事:
山东省菏泽市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景宪,在2008年的时候他和其他老兵来到张和庄烈士陵园扫墓,老兵在扫墓休息的时候对他说:“你也是个老兵,这些烈士长眠于此,却不知道他们家在哪里,你给他们找到家属吧!”无心一提,张景宪就把这件事当成责任记在心上。
可是找到这些烈士的亲人犹如大海捞针,谈何容易,首先要知道烈士们属于哪个部队的,然后他就想到了老村长名叫王书义,找他的原因就是他是埋葬这些烈士的人,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80多岁,他也不知道烈士事哪个部队的,只知道打菏泽南关,后来张景宪又去找了菏泽档案局和党史办了解具体情况,但是地方、党史档案却无一记载菏泽这场战役。这样等于断了线索,失去希望。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景宪来到其他陵园,那里的守陵人推荐他去找牡丹区党史办,找祝厚江老师,他有给以前部队的首长做过记录,他对这场战役有研究,写过鲁西南战役的事迹。这样又重新找到了希望,知道了烈士所属的不对,那份心情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但是又一个问题也是很棘手,那就是如何帮烈士找到亲人?
于是他开始寻找媒体的帮助,齐鲁晚报就报道了他的事。有一个老兵注意到他的事迹了,这个老兵名叫-刘昊然。刘昊然部队就是前身就是烈士所在的第八纵队改编而来的。
张景宪就写信到部队求证。后来部队来了个负责人告诉他说他们的对当时部队行军何处资料也没有记载完整,原来是到了菏泽。这样就把事件衔接起来了。
后来张景宪又提议说能不能把烈士参军时的花名册找出来,这样就可以写信给烈士亲属告知他们的亲人以前是牺牲在菏泽。
2014年他应邀来到部队看到了花名册,自己多年的辛苦总算有了回报。其中94名有名有姓,86位姓名地址都可以全部确认,8位地址不能确认。
3年前张景宪写了其中一封信是寄给烈士本人的,而且地址也是不存在的。落款是张和庄烈士陵园,送这封信的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坦埠镇邮电局邮递员王德建却是一头雾水,不存在的地址,不存在的人。这写的是什么信呢?所以他因为地址收信人不存在退回给张景宪。
果然,信寄到全国全部被退回。他也希望有回复,但是等到的却是失望。但是信还是必须再写。一年写两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哪怕查无此地查无此人,但是写信人一直这样写总会有原因。所以这回邮递员王德建就开始注意了。其中有一封信是写给公建厚烈士的,他就帮忙再去确认地址和收信人。其实地址是正确的,但是已经70几年过去了,旧地名早已经更改。后来辗转多次问了年长的村里人才知道已经是多年前的地名。但是村里人没有姓“公”,倒是有姓“龚”的。后来得到求证这个公建厚,应该叫龚建厚。也找到他的亲人---名叫龚德营。龚建厚是他的二大爷。
在3月26日,邮递员王德建和龚德营两人从300多公里外的临沂市来到菏泽市就是为了祭拜龚建厚。
后来张景宪通过同样的方法叫全国各地的邮递员辛苦帮忙找到好几个烈士的亲人。
想到这我确实被这件事感动了很久。张景宪和烈士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为烈士做了那么多,只是为了“深厚的战友情”,这就是军魂的思想吧!
网友评论